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
B.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 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
C.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远到近,层次分明。 |
D.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
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
B.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时速快的特点。 |
C.全诗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稳定。 |
D.“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题目。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歇过。唐代的“安史之乱”使诗人杜甫颠沛流离,深受其苦。
课内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本诗首联写春望所见。句中一个“___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___”字,让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
【注释】 ①嗔:(chēn)嫌怨。 ②焙:用微火烘。三、四两句写了山农“”、 “”这两根劳动场面。
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作简要的赏析。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第三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
解释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或者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任选一联,描绘其中的景象。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