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陈亮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①,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②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惟:想,认为 |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沈:通“沉”,沉着 |
C.听其废置听:使……听从 |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启:开导 |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
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南宋·陈善《扪虱新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列传第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习 |
B.恐祸及己,诡对曰诡:欺骗 |
C.未睹其阙阙:宫殿 |
D.士卒且惰惰: 懈怠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吾以舌死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B.①弼乃获免 ②乃重修岳阳楼 |
C.①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 ②则齐国其庶几乎 |
D.①死且不恨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2)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贺若弼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⑤希:观望,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事:奉事 |
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当:应当 |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隆:尊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归而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仲舒以礼谊匡正 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
使得毕使于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于,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主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团,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邦,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亏损,削弱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D.唯君图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了,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就对您有好处,我就敢麻烦您来做这件事。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够勇武的。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