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河
①家乡古城,城南有一河绕城而过,历史上人们称之为响水河,因为它守着这城,也被称为熊岳河。它在辽东,西向渤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传说,那条河是望儿山母亲肩上的一条飘带,连着母亲身上的血管,儿女们依恋响水河就像依恋自己的母亲。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古城的人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到响水河边去亲近,沿着繁花锦簇的甬道和垂柳拂面的河堤下到河边,掬一捧水洗把脸,或者洗洗手,作为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②响水河两岸曾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大部分是汉魏时期或更早期的。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只是驻扎军队和囤积军用粮食和武器的营垒。军队撤退,只剩下营盘,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真正发展起来的只有熊岳。
③江河孕育文明。响水河孕育的熊岳平原,土肥水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便于农耕,又提供了便捷的航运交通和生产、生活用水。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母亲河的孕育。响水河两岸沃野,历史上曾属渤海国。渤海国后为契丹所灭,又属“辽”。熊岳城是辽代卢州遗址。
④响水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从杨运山区的老帽山出发,奔腾欢笑一路歌唱,穿过“老鳖把门”的水口,河面开阔了,歌声更加悠扬,清澈的河面倒映着夹岸的半山上的一片片果园,熟透的苹果,像一盏盏红灯笼挂了满树满坡,紫色的李子,淡黄的鸭梨,如珠的葡萄,争相夺目个个耀眼。顺着山势从高到低,还有笔挺的针叶松,摇曳的老槐树,高大的钻天杨,一直到河岸上的垂柳……天上明净无云,阳光明亮而温暖,与古城相依相伴。清代诗人魏燮均在《早发熊岳》中写道:“道出衫卢郡,分途趁晓行,村烟烘树色,沙路滞车声。流水曲围郭,乱山高护城,前峰白云动,似欲酿新晴。”真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⑤前些年,我到熊岳,住在响水河的右岸。每天清晨,我到河边散步,雾还在河面上不肯走开,河水显得那么朦胧。许久,山边爬起一轮红日,一会儿就把萦绕在河面上的雾驱赶得无影无踪,响水河像一位刚刚苏醒的睡美人,由沉寂开始梳妆打扮,唱起了动听的歌谣。
⑥黄昏,我曾领着女儿到河边的树林玩耍,响水河更富有诗意,柔柔的光泻下来,给河面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金黄,清波将金黄击成碎片,光片随着河流漂淌,那么迷人,那么令人陶醉!蓦地,落日像一个烧红铜盘掉进了响水河,河面也被烧得通红,是那样柔美,女儿竟忍不住磨我领她去摸一下。然而,我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响水河已经遭到严重的污染,太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无休止的注入,使母亲河的血液充满了毒素,大量的建筑取沙造成河道坑坑洼洼,使母亲河的血管布满了瘢痕,我面对母亲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⑦多年后再到响水河,午后的阳光直射,河面宽阔好似明镜,清凉的风从河面吹来,荡漾着层层微波。河道内修建了四道橡胶拦水坝,整个河段直到入海口成宽阔的连续水面,呈阶梯状流淌。花岗岩砌筑的河堤和铺就的群众文化广场上矗立着各样的雕塑,摆放着鲜花盆景。室外地板铺成的观景台和垂钓台一直延伸至河心,人们站在河中央,河水在脚下欢唱,母亲河又恢复了她的美丽和健康。
⑧夜晚,彩灯喷泉在河中央尽展风姿,灯光交相辉映,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水柱盘旋飞舞,直冲夜幕飞散满天。漫天星斗向河中洒下无数个倒影,似乎与河中星灯争辉。调皮的小水珠掀起我的衣领,钻进我的脖子……我的心和母亲河一起流动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思路清晰,以“我”的行踪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讲述着响水河的历史和今天,体现出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B.本文叙写了作者两次探访响水河的所见所感,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这条母亲河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
C.治理后的响水河,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
D.第⑥段中“落日像一个烧红铜盘……河面也被烧得通红”,运用比喻和借代手法,写出黄昏的柔美。

E.本文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上追求质朴平实,通俗易懂。
结合全文,归纳响水河的特点,并做分析。
                                                                                                                                          
                                                                                                                                  
第④段引用清代诗人魏燮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⑧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全文,探究“我的心和母亲河一起流动”这句话的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大家精要》)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12版)
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的依据的一项是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画品”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很难保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的话就很好地割裂了“人品”和“画品”。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澍:城市化的逆行者
李乃清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他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请谈谈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的灵感来源。
王澍:我的建筑观点,有一块就是探讨怎样重新恢复、建立起建筑和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更紧密的关系。今天是一个专业时代了,一般人接触不到建筑或者建造的活动。我们现在都用混凝土造房子,消耗资源比较多,对土地的破坏很大,污染也很厉害,我想探讨如何重新利用木头或竹子等自然材料造房子,恢复从前的建造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周刊》:您曾介绍说,“虽然外形上借用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能否透露一下这里的中国手法?
王澍:第一,穹楼形状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但用最极限轻、最极限细的材料来搭建的,这和西方距离很大,西方的东西是重型砖石结构。第二,它的受力有点反重力的形式,有点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
《周刊》:依照中国的现状,生态型、给环境零负担的建筑这条路该怎么走?
王澍: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但实际上是处在被科技绑架的状态。你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很荒谬的建筑,比如做一个纯玻璃的玻璃楼,这是最不生态最不环保的,用了很多高科技,这类“生态建筑”造价非常高。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完成建筑。用的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而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我研究轻构主题,是跟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有关的。比如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无基础的,对土地几乎没有破坏。现在的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
《周刊》:您的作品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和融入,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可否调和?
王澍: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现在面临的其实没什么冲突,中国人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人和自然完全融合。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周刊》:上世纪90年代,您就批判中国“新建筑大量爆发的非常态的状态”,今天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澍:愈演愈烈。地方政府疯狂建设的欲望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中国从前是以自然引领来立国的,而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是最弱的,盲目地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大家实际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不了解也没有信心,处在整个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完全迷失的状态。
《周刊》:您有一个观点,向乡村学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澍:我们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
《周刊》: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
王澍: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做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自然肯定比人优越,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
在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中,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而在中国,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做的事情。
《周刊》:您眼中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澍: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城市已经是不需要的东西了,我就呆在村子里,用互联网和全世界方便地联系,大城市现在的状态是工业文明的遗产,是跟意识形态一样的权力的表达。当走进一个更加平民化的状态时,当我们想让整个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包含足够多样性的序列时,就不需要大城市了。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的,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王澍在建筑方面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访谈中,王澍提到“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 亲 的 死
周国平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选自《守望的距离》)
请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父亲死后,特别是在“我”做了一回父亲后,“我”产生了“内疚”的意识,联系全文,请分要点归纳作者对父亲有哪些内疚。
作者说:“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请联系生活实际,从“父亲于我重要、我于父亲重要”的角度,解读“屋子的一半”和“徒有四壁的空屋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