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征君传①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②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③,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鼎革④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 ②弦歌:古代读诗,用王琴瑟伴奏者称“弦歌”,后即泛指儒家的礼乐文化教育。 ③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规矩、约束等。引申为威仪。“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 ④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目:看待 |
B.其治身务自刻砥 务:一定 |
C.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 次第:多次 |
D.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吾侪:我们这类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奇逢不畏权奸和待人诚恳的品格的一组是 ( )
①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②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
③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
④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
⑤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⑥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奇逢少年时风流倜傥,虽然有治世的经略,又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是他又不愿意勉强出来做官,而且后来也是坚持不做官。 |
B.在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滥杀无辜时,孙奇逢能够不畏强权,尽全力营救杨涟、左光斗等义士,最终使这些义士得以还乡。 |
C.孙承宗想请孙奇逢做辅佐军事的官员,而孙奇逢未答应;后来盗贼骚扰京城一带,孙奇逢就带着家人和门生亲故到了易州,并部署防守。 |
D.本文颂扬了孙奇逢坚持陆、王、朱子之学,坚守孝义,而且无论什么资质的人向他求教,他都会启发开导,使他们做好日常的事务。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零又曰:“舜之将死,真冷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固不待物。”
(选自《庄子·山木》)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任往吊之吊:慰问
B.自伐者无功伐:夸耀
C.为其布与布:财帛
D.绝学捐书捐:捐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引援而飞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B.是以免于患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C.逃于大泽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
D.其为鸟也为其累与
11.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④逍迹于卫⑤徐行翔佯而归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渐,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尝君问之,对曰:“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孟尝君怒而退魏子。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湣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湣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因谢病,归老于薛。湣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倾天下之士倾:倾心
B.孟尝君已使使存问存:抚慰,问候
C.孟尝君患之患:为……担忧
D.则以为齐相以为:让……担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而君欲往
B.以求见孟尝君以入秦宫臧中
C.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幸姬为言昭王
D.孟尝君乃止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孟尝君善待门客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②无贵贱一与文等
③献遗其亲戚④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⑤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⑥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B.秦昭王请孟尝君去秦国,苏代巧妙地劝阻孟尝君,孟尝君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C.孟尝君在秦国任宰相时,险些被害,曾经被宾客看不起的两个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狐白裘,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孟尝君才得以释放。
D.孟尝君回到齐国做宰相期间,在收封邑的租税时,魏子欺骗了孟尝君,事发后在宫殿门口刎颈自杀。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樊侯庙灾记
欧阳修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象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欤!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然当盗之剚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反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邪!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以骇其耳目邪风雷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滥用之邪
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邪?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佐沛公至成皇帝佐:辅佐 |
B.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级:首级 |
C.故庙而食之庙:庙宇 |
D.则侯之威灵暴矣哉暴:残暴 |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有入樊庙刳神像之腹者②然当盗之剚刃腹中③而反移怒于无罪之民④凝结而为雹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作者用证据或推论否定“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以下各组句子中,角度相同的一组是()
①《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欤②其勇力足有过人者
③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④疑有不和而凝结者
⑤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邪⑥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A.①③⑥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侯的神像被辱和风雹成灾虽然是同时发生的,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侯怒而为之”这一说法是荒唐的。 |
B.文章第二段极力推崇樊侯生前的能力过人,死后应是聪明正直的神灵,是为下面的批驳树立靶子。 |
C.文章第三段在反驳前面的迷信说法时,连用反诘式语句,层层推进,令人不得不信服。 |
D.文章主要是反驳迷信的观点,但作者一开始并未急着反驳,而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跌宕起伏,抑扬有致。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孝心
世说云:五郡之人,各是异财而逢丧乱。常山一人,安定一人,襄陵一人,博陵一人,悉皆孤独,俱行卫国,同至树阴,因相问姓名,各言离乱状恻然。因相谓曰:“我等皆无骨肉,今日幸得聚会,亦天然也。可为兄弟已否?”众曰:“诺。”因结义为兄弟。长字仲伯,次名文仲,次名叔伸,次名季仲,次名雅仲,五人相将诣卫国市中,见一老母,孤单告乞。五人收养侍奉,敬如事亲母,孝心无二。已经三年,其母遇疾,五人忧愁,不能寝食。母曰:“吾是并州太原人董世台之女,嫁同郡张文贤为妻,任北海太守。因遭荒乱,文贤早亡,葬在太原赤山之下,八冢同行,东头第一冢是贤冢。吾死后,汝等若能与我送葬到冢侧,吾平生之愿毕矣。吾遭荒乱之日,有一子姓张名遗,年七岁,胸中有七靥,足下有通彻之纹,父丧,因流浪相失。汝等宜思记之,他日有如此子,即我子也,宜话吾之由。”言讫而卒。五人扶丧至太原,忽叔仲横被朝歌令禁系。时有一人,走投太守,言养母之状,述并葬之由。太守曰:“汝何姓氏?”具以对之,闪话男之形状。太守闻之,号哭擗地:“此吾母也。吾以幼小,兵革离乱,母子相失迨今.。”又哭之。乃发使往朝歌迎丧,并且表闻奏于魏帝,陈其流浪之由,并述五人孝状。善其人义重,可以旌之,各为太守:仲伯河中太守,文仲河东太守,叔仲河南太守,季仲河西太守,雅仲河北太守。并赙赠张遗母丧,追封太原县太夫人。仍迂张遗为魏府都护。噫?孝心动于天地,感应昭信矣。义乎!可传流千古。
(选自《搜神后记异本·卷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人相将诣卫国市中将:将要 |
B.忽叔仲横被朝歌令禁系横:无理 |
C.具以对之,因话男之形状具:全部 |
D.吾以幼小,兵革离乱以:因为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五郡之人“养若事亲,孝心无二”的一项是
①老母孤单告乞
②收养侍奉,敬如事亲母
③其母遇疾,五人忧愁,不能寝食
④父丧,因流浪相失
⑤五人扶丧至太原
⑥言养母之状,述并葬之由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位异姓男子因丧乱相互约定前往卫国,共同命运使他们结为异姓兄弟。 |
B.五位异姓男子按年龄大小排出了长幼称谓,在相互照顾之中来到了卫国。 |
C.五位兄弟收养并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敬乞母,乞母临死前诉说了身世。 |
D.五位兄弟依乞母归葬夫冢心愿,经历曲折找到乞母之子,他们的孝义受到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