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外的土地
刘丽丽
①白鹭最近经常光顾这里。它在我窗外的田野飞翔、散步,起初是一只,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群。白鹭光临,让这个寻常的夏日美好得像一首唐诗。五言、七言,在高处的田埂上,它们习惯栖息成工整的格律,却又表情轻松,透着盛世的安闲。偶尔,当墨花绽开,领头的一只掠地飞起,其余的次第跟上,蓝天碧野之间,便仿佛有一支悠扬的乐曲奏响
②七月的田野此刻应该竖起了青纱帐,田埂上还可能闪耀着金色的葵花。但现在,这里被荒草占领。自从麦收过后,土地的主人就再也没来过。两季的青苗赔偿金已经发放到农户手里。今后几十年里,他们每年都会因为这块土地而得到一笔赔偿。一亩地一千元,以此为代价,他们交出了自己对土地的支配权。在大批机器和建筑材料还没有运达之前,这里是一片暂时的安全地带。从五月到七月,荒草疯长,野菜横行。蛮荒家族的空前繁盛吸引了许多牧羊人前来放牧。世界暂时太平,大批昆虫在此定居,它们为鸟类提供了丰盛的夏日大餐。
③一对黑喜鹊飞来,降落在不远处的小河旁。午后的太阳将河水晒得暖烘烘的,泛着一股夏季特有的潮湿味。这是两只常见的黑喜鹊。它们谨慎地将脚迈向水边,小心探身下去饮水。河水温暖,弥漫着湿漉漉的善意,放松了紧张的神经。一只喜鹊上到河岸的高处梳理翎羽,另一只,忽然将身子一滑,做了一个干练的入水动作,下河洗澡了。这可着实吓我一跳,没料到它竟有这样的本事。印象里,喜鹊应该和鸡一样在土里洗澡。看来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虽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洗澡的目的都一样,但潜意识里,总觉得用清水淘洗较之在沙土里打滚,前者更干净。也许,从鸡不再展翅飞上蓝天的那一刻起,上帝便剥夺了它作为鸟类的诸多特权——比如洗澡时的优雅和高贵。
④那只黑喜鹊的身躯半露在浅水处,扎个猛子,像野鸭子那样,驾轻就熟。出水之后,它甩甩头,水珠带着兴奋的尖叫声四处飞散,它却气度淡然。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分多钟。最后,它跳上高处,毛发湿淋淋地贴在头上,像刚刚结束了一场舒适的淋浴。我注意到,它刚才在水里还做了几个仰泳的动作,将肚皮朝天。肚皮是动物们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敢于暴露,说明这是动物认为最安全的时刻。作为一个异族的观众,喜鹊没有被我吓跑,而是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姿态,看来它们对人类有了初步的信任。
⑤春天是喜鹊恋爱的季节。学校西北角,有建校时栽下的几株杨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上,住着两只喜鹊。它们是最早定居小镇的居民。几年了,每到春天,都能见到它们忙进忙出。新生命诞生之前,先要修补鹊巢。干硬的枯树枝,填补了一年来的破败。柔软的麦草,营造出产房的温馨。当树顶鼓胀成一蓬碧绿,浓密的枝叶间便开始传出幼鸟的叫声。那是喜鹊家族的人间烟火。夏季开始的时候,幼鸟已经可以飞翔。晨光初绽,它们跟随父母从楼顶俯冲下来。黑白的翅膀像鼓胀的帆,它们平稳地驾驶着自己的身体,滑翔着,掠过穹窿似的天空。进入取景框的刹那,一切真是美到了极致。
⑥最近几年,小镇周围喜鹊的数量开始多起来。鹊巢数量的增多,一度被认为是生态好转的标志。但眼前的这两只喜鹊,我不确定它们是否就是校内杨树上的那两只。从它们惬意的表情看,应该不是。昨天下午,几辆卡车开进了校园。随着一阵阵电锯的轰鸣,陪伴这所学校十几年的杨树和桃树都被砍伐殆尽了。大树轰然倒地的刹那,一股尘埃腾地飞起,第一次堂而皇之地落满鹊巢。纷乱的枝叶在惊魂未定之际被卡车运走。劫后余生的野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会谈论起这条爆炸性的新闻
⑦做晚饭的时候,我的目光习惯性地投向高处的鹊巢,迎接我的,却只有空荡荡的风。
⑧风,在漫无目的地吹,以致距离这片土地一百多米的公路上,烟尘弥漫。半边公路被剖开,露出皲裂的大地的肌肤,工人们正在铺设通信管道。未来的几个月,将会有几家规模不等的工厂在此地安家落户。平静的小镇,正在接受一次开膛破肚的变革。肥沃的田野将会被花园小区、欧式住宅取代。随之而来,将会有大批的外来树种占据这里。侧柏、木槿、蔷薇,都会在微风里展示它们的尊宠。土地的原住民,不知道去了哪里,更不知道它们怎样了。有一点是确定的,它们不会得到一丝一毫的赔偿。城里的地盘,向来是按平方米收费的。人类已经精明到连个窟窿眼都不会给他人留下。
⑨傍晚散步,弥漫的灰尘暂时平静下来。疲惫的大地得到了暂时的喘息。暮色中的楼顶,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叫声。抬头寻找,黑暗笼罩了一切,我望不见熟悉的身影,但我心里明白,那是流离失所的焦灼,滑过喜鹊干渴的喉咙。                            (节选自《经典美文》2014.06)
文中第②段和第⑧段“土地的主人”和“土地的原住民”分别指代谁?无休止的开发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危害?
赏析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
(1)领头的一只掠地飞起,其余的次第跟上,蓝天碧野之间,便仿佛有一支悠扬的乐曲奏响。
(2)劫后余生的野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会谈论起这条爆炸性的新闻。
文章写学校西北角杨树上的“两只喜鹊”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全文和课文《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及给我们的启发。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判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1983年第期)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杰克·伦敦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B.路路不通,事事碰壁之后,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怀着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使杰克·伦敦青年时期就具有了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
D.这篇传记用简明的语言、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与他所留下的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都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是一篇评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并结合传文作简要分析。
答: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简要说明画线语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答:



一小时的故事
[美国]凯特·乔宾
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的。是她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告诉她的,遮掩的暗示也不过透露了隐藏的一半真相。她丈夫的朋友理查那时也在她身旁。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时,他正在报社,他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马勒的名字列为首名。
他收到第二次电讯之后,心中确信了消息的真实性,并立即阻止不够谨慎与体恤的友人把噩耗传出去。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当一阵伤恸过去之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不准任何人跟随。敞开的窗户前,立着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她将身子沉了进去,陷入一阵拖缠她的身躯且似乎已噬蚀到她心灵的疲惫。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的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她将头仰靠在椅子的背垫上,一动也不动,偶尔喉头一阵啜泣,一如孩子在哭泣中入睡仍在梦中饮泣般地惊醒过来。她还年轻,脸容白皙、平静、带着压抑、或者该说强有力的线条。但是此刻她眼中的凝视却是无神的,盯伫在远处天边的一块青空上。那不是回想的眼神,却透露着慧心思考的暧昧。有些什么在向她逼近,而她正怯怯地等待。是什么?她不知道;太微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但是她感觉得到,自天空中钻出,经由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香味与色彩,向她逼近。此刻,她的胸口紊乱地上下起伏。她开始认出了向她逼近且要占有她的是什么,她奋力地想用如她那白净、瘦长双手一般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当她不再抗拒的时候,一个渺小、悄然的字眼自她微启的唇间溜了出来。她屏住气息一次又一次地说:“自由、自由,自由!”空洞的凝视与恐怖的神色也随着这个字眼自她眼中流失。她的双眸变得炯锐而明亮。她的脉搏加快,循流的血液温暖也松弛了她每一寸的肉体。她并没有犹豫且思量自己是不是被一种怪诞的欢愉迷惑了。一股清晰、崇高的意念使她斥笑这根本是不屑一顾的想法。她知道,当她看见那双被死亡合起的仁慈而温柔的手,那张对她从不具安全感与爱,如今该已凝固、灰冷且死亡的脸孔时,她会再度哭泣。但是她却看见在那悲愤的一刻过后,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的到来。她张开并伸出臂膀去迎接它们。
在今后那些岁月里,她不会再为另外一个人活;她要为自己活。今后将不会再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迫使她向那种盲目的坚守屈服,那种男人与女人均自认有权将个人的意志强施于另一同类的信念。无论是出于善意或居心冷酷,她要采取的此一行动,在那觉醒的片刻看来,总觉得像是一种罪过。然而,她终归是爱过他——有的时候。多半的时候,她并不爱他。又怎么样呢!当面对自我肯定的执迷,突然认清了这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时,爱情,这无人能探破的神秘,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肉体与灵魂的解放!”她不停地悄声念祷。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巴贴在锁匙孔恳求她让她进去:“露薏丝,开门啊!我求你;把门开开——你这样会病倒的。你在干什么呀,露薏丝?看在老天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没有病倒。”
的确没有;靠着敞开的窗户,她正痛饮长生不老的琼浆。她的幻想如脱缰之马,在未来的日子里狂奔。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各式各样的日子都将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她终于立起身来,在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房门。她的眼中透着炽热的凯旋光芒,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她的手环抱在姐姐的腰间,两人走下了楼梯。理查在下面等候她们。有人在用钥匙开启大门的弹簧锁。进来的是布伦特利。马勒,略带旅途的倦容,手里却很从容地提着旅行袋与雨伞。他的旅程离火车出事地点遥不可及,他根本不知道会有车祸发生。他站在那里,对约瑟芬刺耳的尖叫,对理查飞快地要挡住他,不给他妻子看见,在感到错愕。然而,理查已经太迟了。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马勒太太在听到丈夫伦特利·马勒因火车出事死亡的消息到丈夫活着回来这一小时之内发生的她一个人的故事。
B.“那不是回想的眼神,却透露着慧心思考的暖昧”,是对马勒太太在自己的房中尽力摆脱苦闷而不得的心理暗示。
C.“一般清晰、崇高的意念……”一句中的“清晰、崇高的意念”指的是女主人公内心感受到的即获得自由的意念。
D.“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长久。”这是女主人公对误传为火车出事而死去的丈夫的祈祷。

E.最后一段写女主人公的表情(“她眼中透着……姿态”)、动作(“她的手环抱……”)在情节上具有伏笔作用。
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主人公马勒太太的内心世界,请就第三段画线的部分加以分析,说说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小说的结尾写道:“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你对“乐极生悲”怎样看?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我们究竟从哪里来
在国际学术界,关于人类的起源地是哪里的问题,一直以来有着非常热烈的讨论。
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目前学术界除了在时间上有不同的看法之外,并没有大的争议。但是对于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并且争议非常大。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区进化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各自在欧、亚、非起源。
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他们在1987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的祖先可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后来“夏娃”的后裔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关于“夏娃”的后裔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5—6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
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基因变异性很小。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成为进一步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在欧洲被普遍接受,但是仍然有不少科学家持不同的观点,尤其以东亚及中国学者的反驳声音最为响亮。他们提出“多地区进化说”,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洲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它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来演化的。
观点相持的局面在国际学术界不可能短时间内消除,谁能找到关键的证据谁将占据上风。在中国,很多专家都在寻找各种证据用以反驳“非洲起源说”。他们的观点是,中国现代人是由本地的直系祖先传下来的。
中国专家最主要的证据是,在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这一证据表明,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从而可以证明,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与“非洲人”无关。
不能成为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对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检测。
B.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
C.“夏娃”的后裔大约在5—6万年前来到中国,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
D.巫山人、建始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南京人、和县人、长阳智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的共同祖先起源于非洲的观点,目前学术界除了在时间上有不同的看法之外,并没有大的争议。
B.“多地区进化说”的支持者主要是东亚及中国学者,他们认为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与“非洲人”无关。
C.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现代人的祖先是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的结论,并认为中国现代人也是“夏娃”的后裔。
D.中国科学家用以证明中国人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与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证明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获取证据的研究方式是一致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在欧洲被普遍接受的事实,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B.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都只是一种假说,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都还需要有更充足的证据。
C.“非洲起源说”被多数科学家支持,是因为通过基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D.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与“非洲人”无关,这一观点是对“非洲起源说”的全面否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逃离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说不出的拙扑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人们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开放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而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廖落寞。
想起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避现实的喧嚣,终逃脱不了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文中说,“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这“锋芒般锐利”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根据文意,简述下面两句话含意。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2)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却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E.文章题为“逃离”,在叙述种种逃离之中,都揭示出生活不可逃离,进而表明“只有正视生活、沉醉生活,才能创造生活美”的中心思想。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之一,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兔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严伟认为它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C.一些成人观众认为它的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
D.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抗衡。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它动画电影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B.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准。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不会昙花一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