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经济时代”,个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将远远超过政府投资的作用。而当前我国这一主体的处境不容乐观。为此,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具体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进一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的有关知识,分析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的具体要求的依据。
城镇化政治深刻地 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将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述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不能否定”进行阐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这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不能否定”的正确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
材料一:表1
材料二: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表1)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
某班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把中国同一些文化强国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找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所需要的类似做法或相反做法。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在下图中填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应该是以“爱”为核心,以平等、民主、互爱为主要特征,以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主要内容。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