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贵州毕节,来自遥远天山脚下的阿里木以卖烤羊肉串为生,一串烤肉毛利不过两三毛钱。然而在过去的8年里,阿里木却把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助给百名贫困生,他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阿里木的善举,犹如寒冬里的一股暖流,感动首许许多多的人们,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网络人物评选中,阿里木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12)
材料二:让阿里木行善事的,同样来自感动。素不相识者的慷慨解囊、各族同胞兄弟姐妹般的关爱,让孤身一人来到异乡的阿里木得以站稳脚跟。感受暖流的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回报社会”,他用8年的辛劳、30万羊肉串传递着大爱,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1)在阿里木这位平民英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令你感动?
(2)阿里木承担了什么责任?这一责任的集中表现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承担这样责任?
(3)“我要回报社会”,我们为什么要热心公益,回报和服务社会?作为中学生能参加哪些公益活动?
小明最近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过去他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但现在他对妈妈有些反感,觉得妈妈唠叨,总是一回家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他感情丰富,情绪高亢激烈,受到老师表扬时是“气球”,挨了批评是“铅球”,情绪不稳定,容易失去控制。
(1)你是如何看待小明遇到的这些烦心事的?
(2)小明该怎样调控自己的内心矛盾?
中学生小虎是个好强的男孩子,从小妈妈就教育他“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当他心里有了委屈、烦恼时,他从不向人倾诉,也不肯轻易流露出来,总是一个人闷在心里。他觉得这样才像男子汉。
请你用情绪的有关知识评价小虎的想法和做法。
根据“盲人摸象”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两个典故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
(1)这两个典故各自的寓意是什么?
(2)认识自我,必须用什么观点作指导?
(3)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哪些?
臧克家的诗《有的人》这样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请你用课本中关于“生命的价值”这一知识对以上诗句的含义加以阐述。
初一学生李明刚刚适应了初中生活,一些莫名奇妙的烦恼便悄悄爬上了心头。“我为什么长的这么矮?为什么有的男孩长了胡须,我却没有呢?为什么我的脸上最近老是长青春痘?为什么总有人在我背后指手画脚,说我和小丽有意思?……
(1)进入中学后,李明同学遇到了哪些青春烦恼?
(2)李明该怎样对待这些烦恼,请你给他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