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史学家钱穆指出:“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切土地,国家的、皇族的、阁部的、寺院的、教堂的、租有的、长子继承的、私有的、公共的和农民的等等土地,一律无偿地取消其原主所有权,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此法令最有可能出现在()

A.1871年法国 B.1917年苏俄 C.1928年苏联 D.1953年中国

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的独白:“尽管说煤窖里的境遇仍相当悲惨,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让人欣慰了。”该漫画描述的画面最早始于()

A.地理大发现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经济“大恐慌”

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赎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人已变为“社会公仆”
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C.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丝——银”对流出现的国际背景主要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殖民扩张的加剧 D.鸦片战争的爆发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限制贵族的特权,维护平民的利益
C.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
D.已经发展到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