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我长大了  
(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6)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8)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
②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
“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4分。举例2分,说明2分)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简要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浅谈态度
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从石缝中钻出,曲折向上,百折不挠。蚂蚁、蜜蜂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②接下来说说我们人本身吧。营业员态度热情,让顾客心满意足,这家店的生意就会更好。父母态度真诚,让子女心服口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更佳。教师态度认真,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冬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孝子。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卧病在床,突然想吃竹笋。孟冬很久也没找到竹笋,他便抱着雪地里的竹子痛哭。他终于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冒出了竹笋,成全了他的这份孝心。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海伦·凯勒主动向命运挑战,克服了自身的盲聋哑的生理缺陷,成为了一位作家。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凭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满腔热情,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⑤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三国时期的杨修非常有才,但终因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一个人不论天赋的高低,都要不断学习。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为文学神童,但每天“环谒于邑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
⑥要获得更多的成功,既要胜不骄,更要败不馁。诺贝尔经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和助手都在实验中丧生,自己也差点被炸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高效炸药。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懒得理你。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
第③自然段列举孟冬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B.第⑤段是从反面来举例证明分论点的,而其他段落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C.本文都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D.第⑤段中列举方仲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一事无成。

第⑦段柳公权的例子除了给我们感动外,还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再列举出一个恰当的事例予以证明。

阅读《黑暗中的花香》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黑暗中的花香
石 兵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
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方向。那一天,他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他听到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你好,请坐下吧。
他坐了下来,父母不知何时松开了手,他无所适从地四处摸索着,突然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桌子,这时,他嗅到了一股熟悉的花香,循着花香探去,果然,家中角落里那盆菊被放在了桌子的一角,在熟悉的花香环绕下,他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然后,他听到四周传来了他异常熟悉的声音,那是一种呼吸的声音,只有身处黑暗之中的人才会那样呼吸,细微、悠长、平静……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与他一样身处黑暗的年轻人,他学会了许多,生活能自理了,可以用盲文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在操场跑道上与人赛跑。他逐渐长大了,有了很多朋友,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伺候桌上的菊花,老师告诉他,这种菊花叫作墨菊,虽然朴质无华,却端庄稳重,在花的世界里,墨菊惬意舒缓、洒脱娴静、隽永鲜活、醇厚如酒,将其融汇到心境中,会凝聚起一份自然天成,飘逸出一份清绝品格。
他听得悠然神往,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做一朵墨菊,在黑暗中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
(摘自《当代青年》2012年第12期)
标题中“花香”除了指菊花的香味之外,还有什么特殊含义?

面对生活的遭遇,“他”经历了哪些情感上的变化?
从“最初的恐惧”→

文中有三件事体现了父母对“他”的精心呵护,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你从“他”的故事感悟到什么?




本文着重从触觉、听觉和嗅觉对“他”的内心展开描写,请从文中举一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
分析: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②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杆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崖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③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划线句①中“监狱大门”指的是:               ,“钥匙”指的是               ,全句的含义是:              
划线句②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      
                       的心情。
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

A.对韩麦尔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D.对韩麦尔不但成了亡国奴,甚至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处境的同情。

作者怎样描写习字课上的安静?
                                
划线句③用       的口吻,表达了小弗郎士       
                         的思想感情。
这两段文字给读者的教育是()

A.集体主义教育 B.认真学习本民族文字的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教育


谈白菜
李锐
①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又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几次,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不是“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见枚乘《七发》,意思是美味酒肉乃烂肠毒药)吗?白菜却百吃不厌,多吃了决不会倒胃口,更不要说“烂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想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味道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篇”注)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水善于辅助万物,而不跟万物相争。
⑤至于五味,甜、酸、苦、辣、咸,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川人是麻辣,尤重花椒);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我在大别山种过苦瓜,皖人不识为何物,北京人早已熟识,是南方人来多了之故);看来只有酸,如泡菜的市场比较广阔,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决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人们都熟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此话来自《礼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惟其淡如水,水散于五味,无不相调。米酒虽甜,日子一久,就发酸,败坏了。孔子讲这段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上当受骗,光听说得好,就以为行为亦如是。天下有道,由于言行一致,德厚为先,自然潜移默化,遐迩复戴,社会风尚无不受其影响。否则,无非虚辞绞绕,好话说尽,坏事做尽,天下无道。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终不能长久的。
(选自《随笔》1983.2)
文章从齐白石所画白菜说起,有什么妙处?
第④段与“水”作类比,突出了“淡”的四种特性,请你罗列出来。
第⑤段写“五味”的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
结合第⑦段,说说“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什么意思。
文中讲“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这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请你从生活中或阅读的作品中举一例加以印证。


民谚.那一缕怅然的怀念和作别
陈俊峰
①在中国古老农业的泥土上,摇摇曳曳开着民间谚语的小花,清芬雅致,细碎灿然。这些根植在广大乡村的俚俗谚语,是老百姓在漫长与勤苦岁月的日月轮回中,劳动生产、社会生活、自然万象的实践、体察、感受和经验总结,反应自然规律,预告时节气象,传授生活知识,启示生存经验,反映处世哲学,通俗易懂,浅显易记,朗朗上口,因此常常以俗语、格言、哲理、警句、打油诗、顺口溜的形式,体现并传承着民间的智慧、学问、道理和预言,多半都很实用,也很灵验,甚至屡试不爽。如果你要坚持不信,就要吃亏。譬如“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又说“饱带干粮晴带伞。”恰恰那天水缸出汗了,蛤蟆也在叫,看着大晴天的,你就是不信邪,出了门去了,一准不到地点,你就淋了个落汤鸡一样。于是自个自地想着,嘿,这老一辈传下来的民谚果真不是说着玩的,果真是这般灵验的,才知“不听老的言,吃亏在眼前。”
②有时我也想不通。譬如就在前几天,准确说就是农历正月二十那天,天气晴朗,有人就说了:“正月二十晴,树上挂琉瓶。”问啥意思,说正月二十这天如果天晴,就要倒春寒了。所谓树上挂琉瓶,就是冰挂,像琉璃瓶子一样。还真是准,今年整个一个冬天都是暖冬,好几个月没有雨不下雪,正月二十之后,竟是接二连三,雨雪纷至,天气乍冷,及至昨天——已经是正月底了,在我们淮南,往年这个时候都是小阳春了,树木泛青,蒸蒸日上,谁知上午雨雪交加,下午就结了满树满树的冰挂,晶莹发亮,像小琉璃瓶子。人们把脱了的棉袄又穿上,缩着脖子想,这民间的谚语真是邪乎,好是灵验,啥根据呢。
③这样的民谚,在我们当地很多,其中有一则,说“八月十五阴,误了来年灯。”所谓“来年灯”,是指次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民间的元宵节,家家是要吃元宵、挂灯笼的。民谚的意思是说,头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那天要是阴雨天,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保管也是个阴雨天。实践证明,这个民谚的预言,也总是准的,好像无一例外。按说,头一年的中秋节离二年的元宵节,还有将近半年时间呢,半年之后,那天气的阴晴就预定下了,定死了,不变。——一个节日当天的天气决定着另一个节日当天的天气,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怎么想,都像是神话,都像是白话,都像是瞎话。且不说这之间时间相隔的长短,就说天气自身的变化,也是取决于彼时彼地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状况,固然有规律可循,事实是千变万化,如民谚所说“天有不测风云”,哪有像这样的这么准确的天气预测和呼应,而且是中国的两个最为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之间的呼应。有趣极了,也精彩极了,中秋——元宵,两个节日,竟是像是两个恋人,承诺,期许,约定,兑现,你晴,或者说你快乐,我也快乐;你阴,或者说你伤心,我也伤心。看来起码这两天的天气,既能照章办事,也感情用事。
④这说的是农谚,农谚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是民间俗语、格言,箴言、警句,类属民谚的范畴,是民谚的深化和发展。譬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有“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白天不做亏心事,黑夜不怕鬼敲门”、“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离地三尺有神明”、“天下乌鸦一般黑”、“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笑脸官,打死人”、“人在做,天在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等等。这就不是一般谚语的格言哲理了,而是涉及道德、伦理和人心的警醒和启示。同样是自然规律和生活经验的提取和总结,自然也不能不信,很灵验的。  
⑤是的,在中国古老农业的泥土上,曾经,淡淡地开着民谚的小花,如今一朵一朵枯萎凋零了,也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有偶尔闲来的一缕矫情怀念和怅然作别。眼见着无所不能的人类,利用强大的科技手段改造着山河大地,改变着自然生态,灭绝着物种生灵,那些朴素的民间谚语在现实中既失去它的灵验,也不能以它的朴拙和善良给生活以预报和警示了。积重难返,天谴人怨,地震、泥石流、洪涝、雪灾、大旱、酷暑、极寒、病毒、肿瘤、癌,都是恶果,都是惩戒,有人类自己吞食和承受。只是毁坏的人心和大自然,再无规律可循,也无规则可依。因此再说“八月十五阴,误了来年灯”,我怕是不会那么准确了。不过人类现在有他惊天动地的胆量和办法,就像今年的大旱,没有雨,我们可以人工降雨,不下雪,我们用炮轰它下来。但这有什么用呢,人类如果再不自律,继续着自私、欲望、权力、财富的疯狂,无尽攫取和掠夺,不惜丧尽天良和人性,终有一日,上帝会放弃人类,不管我们了。到那时,用当下一句类似民谚的网络语表达——
⑥神马都是浮云。
“怅然”是什么意思?在文题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请你从文中摘抄词句,说说民谚包括哪些内容
第①-③段写了三则民谚,可以看出层层送进的关系,谁你填写表中空白处。

第一则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写民谚一天之内很灵验
第二则
正月二十晴,树上挂琉瓶

第三则
八月十五阴,误了来年灯

第⑤段中无尽攫取和掠夺,不惜丧尽天良和人性是对人类的赞许吗?说说你的理解。
结尾“神马都是浮云”有何表达效果?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