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冯晖,魏州人也。为效节军卒,以功迁队长。董璋反东川,晖从晋高祖讨璋,军至剑门,剑门兵守,不得入,晖从佗道出其左,击蜀守兵殆尽。会晋高祖班师,拜晖澶州刺史。
天福中,范延光反魏州,遣晖袭滑州,不克,遂入于魏,为延光守。已而出降,拜义成军节度使,徙镇灵武。灵武自唐明宗已后,市马籴粟,招来部族,给赐军士,岁用度支钱六千万,自关以西,转输供给,民不堪役,而流亡甚众。青冈、土桥之间,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晖始至,则推以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然后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馀区,民不加赋,管内大治。晋高祖下诏书褒美。
党项拓拔彦超最为大族,诸族向背常以彦超为去就。晖之至也,彦超来谒,遂留之,为起第于城中,赐予丰厚,务足其意。彦超既留,而诸部族争以羊马为市易,期年有马五千匹。晋见晖马多而得夷心,反以为患,徙镇静难,又徙保义。岁中,召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河阳节度使,晖于是始觉晋有患己意。是时,出帝昏乱,冯玉、李彦韬等用事,晖曲意事之,因得复镇灵武。时王令温镇灵武,失夷落心,大为边患。晖即请曰:“今朝廷多事,必不能以兵援臣,愿得自募兵以为卫。”乃募得兵千馀人,行至梅戍,蕃夷稍稍来谒,晖顾首领一人,指其佩剑曰:“此板桥王氏剑邪?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俯而取诸腰间,若将玩之,因击杀首领者,其从骑十馀人皆杀之。裨将药元福曰:“今去灵武尚五六百里,奈何?”晖笑曰:“此夷落之豪,部族之所恃也,吾能杀之,其馀岂敢动哉!”已而诸族皆以兵扼道路,晖以言譬谕之,独所杀首领一族求战,即与之战而败走,诸族遂不敢动。晖至灵武,抚绥边部,凡十馀年,恩信大著。
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广顺三年卒,追封卫王。子继业。
(节选自《新五代史·冯晖传》)
【注】①出帝:后晋皇帝石重贵的帝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晖澶州刺史拜:授予官职 |
B.商旅行必以兵兵:兵器 |
C.期年有马五千匹期年:满一年后 |
D.此夷落之豪,部族之所恃也恃:依靠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功迁队长谨拜表以闻 |
B.为起第于城中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
C.民不堪役,而流亡甚众举世非之而不沮 |
D.因击杀前领者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馀区,民不加赋,管内大治。
(2)是时,出帝昏乱,冯玉、李彦韬等用事,晖曲意事之,因得复镇灵武。传主冯晖聪明机智,极富谋略,试举例证明。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选自《孙子兵法》)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应谨慎选择。 |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
C.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
D.如不选择与仁德为邻,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
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孔子对“择友”和“择处”的观点。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①《史记索隐》韦昭云:“赵奢子括也,代号马服。”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邯军棘原军:军队 |
B.愿将军孰计之孰:通“熟”,仔细地 |
C.约共攻秦,分王其地王:称王 |
D.阴使候始成使项羽阴:暗中,暗地里 |
长史欣和陈馀劝说章邯的角度和目的均不同,但看法却一致,选出符合两人一致意见的一项()
A.认清所处境地,与项羽订立盟约。 |
B.认清赵高的为人,看清个人危险处境。 |
C.认清天下形势,及早称王称霸。 |
D.认清当前形势,及早做好反叛准备。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面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二世对秦军状况很不满意,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②、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儿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在这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只要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背景,将铁牛镇形象生动地称作“铁公鸡镇”,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
B.从小说中小儿子与周老爷子的争执中,可以看出小儿子和周老爷子截然不同,是个慷慨大方,仗义疏财,富有正义感的人。 |
C.“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为他们好”是指帮助灾民自力更生,“为你们好”是指为子孙保留财富。 |
D.“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这一句中的“悲伤”,既指灾民们泪眼喝粥的惨状,又指他们为一碗黄粥丧失尊严。 |
E.周老爷在所施的粥中加糠的吝啬行为与其他富户们对周老爷的耻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周老爷子的性格特征。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在塑造周老爷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文章略作分析
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遇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而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悛:悔改。 |
B.疾驰薄其营薄:迫近。 |
C.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次:驻扎。 |
D.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牒:间谍 |
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吾其还也 |
B.都督耿忠拥而见胜今行而无信 |
C.遇春数称于太祖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
D.帝闻之不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返回的途中,因喜峰关官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仍然宠幸他,还把他封为梁国公和太子太傅,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
(2)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
(3)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
C.已病风痹已:已经 | D.不减粜粜:卖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