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使用“应用美术”这个名词表示制作色玻璃、珠宝盒、插图稿本,以区别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些小型艺术中,哥特艺术的成就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原因。中世纪晚期,富商在生活方式上与贵族竞争,他们保护和资助艺术的发展,促使手工艺人取得杰出的成就。
色玻璃广泛地应用于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他们由铅丝连接起,这些铅丝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整个画面的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选自《新约》或《旧约》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人物姿态尽可能用粗线表示,使画面清晰明确。背面也是平面的,并不表示深度。
建筑的图像通常在小立柱上的尖拱中表示出,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是程式化的,表示为一系列波浪形的条纹。制图极为精细,连最细微的部分都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尽管这类作品一般供人们从远处欣赏,但其精致与优美却与当时的插图稿本不相上下。颜色通常是鲜明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互相配合,色彩和谐,从而使哥特式色玻璃“焕发出宝石般的色彩”。
当时,金匠制作的珠宝同样受到珍视。这项艺术的发展,不能光用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解释。对中世纪的人们说,材料的珍贵象征着器物的精神价值——这个时期大多数珠宝都是供宗教使用的,包括圣餐器皿——圣杯和圣饼盒——盛放圣人遗骨的圣骨盒及圣体匣。许多大教堂和修道院都以拥有这类金银器皿而自豪。哥特式建筑的塔尖和拱扶垛,以及对垂直性的普遍强调,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珠宝制造者,他们常常把圣骨盒和圣体匣制成小型的建筑形式。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工艺品是凡尔登的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它由橡木制成,像大型的长方形教堂,有中堂和两排走廊,前者比后者高。外部装饰有银质镀金的浮雕,忠实地再现了大教堂的外观特色。较长的一边装了由小立柱支撑的拱,如中堂的拱一般。每个拱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
和色玻璃制造者的艺术一样,插图绘制者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初期,插图都画在手抄本羊皮纸上,末期,绘制者开始作书籍插图,这些书相比《圣经》和《福音书》要小得多,也更易于处理。其中有祷告的诗篇、赞美诗集、祷告文书、祷告用的小册子或私人使用的弥撒书。
在书或章节开首的大写字母是纯粹装饰性的,后发展到常常在书页的四周画上线条型的阿拉伯式图案。另一些占满整个篇幅的插图则直接讲述一个故事,以说明文字的内容,有时只有一张画,有时则在一页上画满了一系列连续的场面。每个场面周围,装饰着四角形的画框,再加上那鲜明的色彩,就使这些书页看上去像色玻璃。与色玻璃一样,彩画的式样也不表示深度,是平面的,通常在金底上精细地画出风姿高雅、穿着华丽的人物。对中世纪的人说,这种丰富多彩的插图、鲜艳夺目的色彩、金光灿灿的装饰,就和珠宝一样,都显示着书籍内容的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然而,插图画的主题并不总是宗教性的。《极丰富的祈祷》即描绘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的其他场面。
(刘杰《浅谈哥特艺术之应用美术的辉煌成就》,有删改)下列关于色玻璃、珠宝、插图三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玻璃、珠宝、插图是相对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言的小型艺术。 |
B.这些艺术品,材料珍贵、制作精致、色彩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
C.这些艺术品在应用上都有着宗教层面的价值。 |
D.色玻璃、珠宝、插图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富商们的保护和资助分不开。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色玻璃上的故事场面自《新约》或《旧约》,是为了起到教育虔诚信徒的作用。 |
B.色玻璃上的图象优点是制图极为精细,缺点是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用程式化的波浪形的条纹表示。 |
C.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及珠宝器物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都促进了珠宝艺术的发展。 |
D.插图画的内容多属宗教性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也都可以成为插图画的主题。 |
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并不表示深度,这既是色玻璃的特点,也是插图彩画的特点。 |
B.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的每个拱上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这是制造者受当时建筑普遍强调垂直性的影响的结果。 |
C.书页上的大写字母及阿拉伯式图案可以起装饰作用,而一系列连续的场面可以起叙事作用。 |
D.带插图的书籍比《圣经》和《福音书》小得多且更易于处理,可以说这些书就是当时的“口袋书”。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泪与笑粱遇春①
匆匆过了二千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这些怪弄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
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的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是不笑荚,叫我们怎么样好呢?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是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被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是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到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
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地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它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惺惺而心酸,同时害怕得全身打鼓。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哪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人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指导,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响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于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
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的甘露。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再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嘟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确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
果戈里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实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见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
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感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亡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们爱读的作家。
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和在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年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枯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的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诗人格雷在他的诗里说:
流下也就忘记了的泪珠,
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每个人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文章有删改)
[注]①梁遇春:(1906—1932)现代散文家。②幡:一种窄长的旗子。.“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
.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答:.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①童话
答: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坦然看生活邓皓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嘘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了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过,这老伯可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一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幽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
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作者在文中举垂钓者纺织女工扫街者的事例,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22字内)(6分)
答:□□□□□□□□□□□□□□□□□□□□□□请你说明文中泰戈尔话的含义。(4分)
答:请从末4段中提炼出4点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40字内)(4分)
答:□□□□□□□□□□□□□□□□□□□□□□□□□□□□□□□□□□□□□□□□□□。.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的排比句使句式流畅文气贯通。 |
B.本文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特点优美,读来给人美的享受。 |
C.本文用垂钓者纺织女扫街者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快乐。 |
D.这篇叙事散文将感情寓于叙事之中。 |
E.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进取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书海茫茫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总而言之,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不听,即便习惯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也可以少看少听。一切自己作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作者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继而又会“无奈”,为什么?根据文章说明原因。(4分)
答:(1)感到“威逼”的原因:□□□□□□□□□□□□□□□□□□□□□□ (不超过22字)
(2)感叹“无奈”的原因:□□□□□□□□□□□□□□□□□□(不超过18字).“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读书观点,请从具体做法和对待读书的态度上加以概括。(4分)
答:(1) □□□□□□□□□□□□□□□(不超过15字)
(2) □□□□□□□□□□□□□□□□(不超过16字).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2)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
(3)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答:(1)。
(2)。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沌巨浪排空,叫人惊心动魄。 |
B.对“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
C.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从整体看情彩飞扬,情胜于理。 |
D.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这对于以个体活动为特征的阅读,的确是一个好的建议。 |
E.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