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 |
影响环境的物质 |
B |
化学之最 |
①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CO ②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SO2、NO2 ③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 |
①最清洁的燃料――氢气 ②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
||
C |
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关系 |
D |
现象的解释: |
①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②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 ③CO、CO2──每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 |
①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温度升高,原子变大 ②糖是甜的,醋是酸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③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
温度计中的液柱随温度的变化而升降的微观原因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
C.分子之间有间隔 |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A.木炭 | B.红磷 | C.硫磺 | D.铁粉 |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气球升空 | B.霓虹灯表演 | C.音乐喷泉 | D.焰火表演 |
t1℃ 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下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 .7%
C. 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130g
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
B.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始终有晶体析 |
D.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