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情形的出现:( )
A.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 |
B.使文化思想的大一统深入人心 |
C.淡化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等级限制 |
D.使古代民众都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陆九渊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王守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君民关系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从万物本原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