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爷爷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 D.实施“211工程”计划 |
1943年斯大林曾预言:“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把一堆垃圾放到我的坟墓上,但历史之风会无情地刮走它的!”之后这一预言果然得到了证实。由此推论,此处对“一堆垃圾”的证实最主要源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D.“大清洗”运动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的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列宁曾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实践”有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农业集体化④民主社会主义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结果是
A.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实现工业化 | D.成立人民委员会 |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的历史性举措是
A.实行改革开放 |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C.改善中美关系 | D.加入世贸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