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近代中日战争”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
【战争探源】
材料一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为准备战争,日本间谍……重点调查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选择沿海登陆地点,制定军队运送方案,绘制军用地图……。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二 日本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使日本变成了暴发户。日本将中国赔款的88%,约30500万日元用于扩充军备,……用58万日元发展钢铁工业。……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材料三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早就制订了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计划。日军不断制造借口,向中国东北增兵,并把关东军司令部移到沈阳。9月18日夜,日军在炸断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后,随即调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攻占沈阳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外侵略道路的经济条件。
【战争史话】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邓世昌和中国守军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战争之殇】
(3)《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观察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严重暴行。
【战争与启示】
图五 《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4)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认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请回答: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最后完成分别是在什么朝代?(6 分)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3)材料二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哪个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话是谁说的?他的这种做法对民族政策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盛况?出现于哪个朝代?此时期形成了什么新的民族?
(3)两千多年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中国的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法令,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
(1)材料一《海国图志》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序幕是什么?
(2)材料三后来发展成为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写出各历史人物领导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4分)
(5)结合上述问题概括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恭亲王奕提出购买外洋船炮,认为不一二年,轮船必可成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三年后,外国轮船公司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
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分别提出了什么口号?根本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提示,列举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有哪些?
材料三反映了洋务运动客观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材料一反映的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下列哪幅图片反映了材料一中条约签订后的中国局势()(将字母填入括号内,2分)
材料三 19世纪末,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扶清灭洋,替天行道”。但这一斗争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扶清灭洋”是指哪一次人民斗争?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了什么?这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5)结合材料,谈谈你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