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溶液和B溶液按如下程序进行实验,根据下述现象判断:
(1)A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 ,B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 。
(2)完成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D+H2=H+P: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
F+盐酸:
(4)溶液B中阴离子的检验方法是
PETG是一种新型材料,可回收利用,对环境不构成任何威胁,其结构简式如下:
已知:RCOOR1+R2OH―→RCOOR2+R1OH(R、R1、R2表示烃基)。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可合成PETG: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__________(填写编号)。
(2)写出结构简式: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④、
反应⑤。
(4)合成时应控制的单体的物质的量n (D)∶n (F)∶n (H)=______________(用m、n表示)。
“化学可以增大地球的土地产粮面积”;以石油产品乙烯为起始原料进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F和G,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已知:E的分子式为C4H6O2,F的分子式为(C4H6O2)n(俗名“乳胶”的主要成分),G的分子式为(C2H4O)n(可用于制化学浆糊),2CH2=CH2+2CH3COOH+O2 2C4H6O2(醋酸乙烯酯)+2H2O
又知:与结构相似的有机物不稳定,发生分子重排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D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②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已知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nSn npn+2,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试回答:
(1)写出W元素的元素符号和该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式:__ _____
(2)写出Z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图:_ _____
(3)X单质和Z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E,则E的电子式是:。E可以进行喷泉实验的主要原因是:。
(4)仅由X、Z、W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盐是一种速效肥料,但长期施用会使土壤酸化,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这四种元素可组成原子个数比为5∶1∶1∶3的化合物(按X、Y、Z、W的顺序)为(写名称),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足量NaOH热浓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__ __
某混合物的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Mg2+、Fe3+、Al3+、Cl-、CO32-和SO42-。现每次取100.00mL进行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剩余2.33g。
请回答:
(1)c(CO32-)=______________。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溶液呈碱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K+是否存在?_____,(填“是”或“否”)若存在,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存在,则不必回答第(2)问)。
(4)根据以上实验,不能判断哪种离子是否存在?若存在,这种离子如何进行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混合物A,含有Al2(SO4)3、Al2O3和Fe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的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分离溶液与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B、C、D、E 4种物质的化学式为: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3)沉淀F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淀E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G与过量稀氨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