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政策确立,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
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
多中国公司把目光投向境外成熟市场,以其雄厚的资本合理地选择并购行业,增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在海外并购中抢占先机。
表1:2009~2013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及我国的外汇储备(部分)

年份
并购案例(起)
并购总额
(亿美元)
外汇储备
(亿元)
2009
38
161
23992
2010
57
132
28473
2011
110
281
31811
2012
112
298
33116
2013
200
515
38213

材料二:由于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及对并购对象发展前景缺乏思考等因素,海外并购存在着一定风险。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持续活跃,2014年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活动的标志性年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企业纷纷将海外并购作为战略选择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开放,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特别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外国投资者描绘了一幅投资蓝图。
表2:我国部分行业利用外资的情况

年份
农业
制造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文教科研
租赁服务
其他
2008年
1%
54%
1%
19%
2%
5%
18%
2013年
2%
46%
2%
19%
2%
7%
22%

注:201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快速增长,比重首次过半;二是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速超过东部地区。
(3)结合材料三,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就如何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新型思维方法 全球环境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底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3)创新型人才关系着“中国制造”的美好明天。有关部门准备制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

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这六个字勾画出未来中国发展的一幅盛世美景,让人充满期盼和遐想。
材料一

注:①据有关专家预计在人均GDP达到2万至 2.5万美元时会迎来CO2排放量下降拐点;
②2012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141美元

图1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013年1月12日统计)
注:我国很多地区持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3年1月15日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他说:“积累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他同时强调,直面雾霾天气,我国应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材料三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
(3)有人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的伏尔泰甚至号召西欧向中国学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的末期,经济、政治日趋落后,“西学东渐”形成热潮,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系统地把西方的经济学、政治学等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进入21世纪,我国确立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从“中国热”到“西学东渐”文化现象?
(2)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3)在全球化时代,中外文化相互激荡,外部挑战与内部困扰使得我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我国维护文化安全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和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而逐渐明晰、确定的。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有关文化产业”概念,提出要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003年,中宣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统计课题调研,第一次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2年9月19日,“新战略 新驱动 新发展——2012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这是中央、北京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表现,文化产业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2013年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他们不断加强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1)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各级地方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3)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如何“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政府制定的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4.5%,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将达到10%。201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比2012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充分显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期盼中国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使得更多普通民众能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乐趣。
材料二 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某市政府举行专家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围绕城市形象定位、策划包装,城区的规划与建设,特色旅游产业及产品的建设与开发及城市宣传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为该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操作建议及发展良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满足上述期盼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有人据材料二认为,该市政府的做法是引导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请你运用民主决策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