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主权问题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宵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材料二 “如果通过暴力能获取自治,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可以解除压迫,那我宁可不要自治而继续受人压迫。”
——甘地
材料三 “界线是没有的,有的是整个防御面,这个防御面就是祖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浸透同胞们的鲜血之前绝不丢弃。”“这个民族(土耳其)从未失去过独立······要么独立要么死亡。”
——凯末尔
请回答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甘地与凯末尔对主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什么不同?
材料四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的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会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讲话
请回答
(3)依据材料四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于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权问题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1)阅读材料,根据上述历史人物的主张分别将他们归为两类,并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指出胡佛在担心什么?你认为这种担心是否有必要,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可那类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
材料二战场上的硝烟飘散之后,笼罩美国大陆的阴影终于消失,而且一去不复还。
——英国政治家约翰·布赖特
材料三黑人“摆脱了单个的主人,却成了全社会的奴隶……摆脱了旧日的种植园,但除了脚底下尘土飞扬的大路而外一无所有”
——黑人领袖道格拉斯
材料四如果黑人得到选取权,他们(共和党中激进派)就能粉碎南方农场主的力量,并使北方实业集团保持1961年赢得的对联邦政府的控制。如果让支持北方民主党人的南方诸州恢复在国会事务中的发言权,那将是不合适的,也是愚蠢的,其结果必将危及北方资本家在战争期间促成的关于关税、信贷和公共土地的法案。为了保护这些法案,激进派拣起了授予黑人选取权的旗帜,企图利用它来保持他们党的权威。
——丘吉尔《英美国家史略》
材料五既然他们安然归家,是否曾经出门就无关紧要了。
——林肯
问题:
(1)材料一是否完全体现了《独立宣言》宣称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基本原则?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被约翰.布莱特比喻为“笼罩美国大陆的阴影”是什么?阴影是怎样消失的?
(3)为什么当黑人获得人生自由后,却依然失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过去,中国有着一种与西方人感受到的非常类似的自豪感。
由于这一原因,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降身为多国中的一员,是第一个耻辱;而其科学和武器为蛮夷主导,是第二个耻辱。现在中国尖锐的和不无害处的民族主义,可以视为一种报复,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因此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正如过去中国欣然接受佛教圣典和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她现在着力研究历史、社会学和人种学。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十二章,该书初版于1962年
问题:
(1)“不平等条约”与“这一个世纪”分别指什么?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对她来说特别残酷”?
(2)简述“过去中国……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的概况。
(3)“现在中国……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是指中国人在哪一阶段做的哪些努力。
鞋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但“脚上文化”却折映了历史变迁。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另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西门豹祠地属河南省安阳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鲁潜墓志。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距离与方位:“(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问题:
(1)阅读材料指出上述“九大证据”中属于“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的各三例。
(2)“曹操墓”证据公布后引起巨大争论,很多专家质疑证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写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