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与船友不可能聊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 B.联合国的成立 |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 D.中日甲午战争 |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 |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 B. |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
C. |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 D. |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 B. | 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
C. | 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 D. | 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
(08宁夏,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为标志,大大推动了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进。1814年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A.瓦特 | B.斯蒂芬逊 | C.富尔顿 | D.莱特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