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学上讲,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算作冬季。读我国冬始日期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影响地势第三阶梯冬始日期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 | B.海陆分布 |
| C.地形 | D.光照 |
下列关于我国各地冬始日期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C地入冬日期可能为11月25日 |
| B.A地地势高,B地纬度高,入冬日期相近 |
| C.受地形影响,沿海地区比同纬度内陆入冬晚 |
| D.海口一年中只有春、夏、秋三季,没有冬季,因此不存在季节更替现象 |
读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回答14~15题。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 M城市代表上海
② 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 N城市代表武汉
④ 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 A.②③ | B.①③ | C.①② | D.①④ |
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① b经济带的发展只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 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③ 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
④ 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11~13题。
能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 B.②③① | C.①③② | D.③②① |
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特点是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
|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
|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
| 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
三个地带比较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
|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地提高 |
|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
下图分别为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读图回答9~10题。
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
| B.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配合条件好 |
| C.松嫩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高且多雨,但是由于纬度位置高,所以热量条件不如长江三角洲 |
| D.松嫩平原的温暖季节长,所以造成农作物的生长期长 |
以下错误表达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比较的是
|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
|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
|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一年两熟或三熟,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于松嫩平原 |
|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 |
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① 产业结构的差异 ② 资源分布的差异 ③ 距海远近的差异④ 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
| A.① ④ | B.③ ④ | C.① ③ | D.② ④ |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内地 |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
|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 D.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