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笑谈大先生(节选)
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⑥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第④段中写道“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仔细阅读③④两段文字,概括“五四那一两代人”的模样的特点。
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赏析。
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西方的谚语说“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对于“相”和“心”,结合以上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 |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 /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
C.度,然后知长短度:用尺量。 | D.无恒产而有恒心恒;长久。 |
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B.奚以知其然也 |
C.但见悲鸟号古木 |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危:高 | B.开国何茫然茫然:指时间久远 |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