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 |
B.俾驰驿之任俾:使,让 |
C.免逋赋杂役逋:拖欠 |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报:上报 |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
B.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
C.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
D.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 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小题。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上文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坐镇/而且 | B.镇压/然而 |
C.安定/却 | D.镇守/况且[] |
把文中划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列各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
C.河曲智叟亡以应 | D.失其所与,不知 |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晋军函陵2敢以烦执事3以乱易整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1军队2对对方的敬称3改变4替 |
B.1驻军2执掌事务3交换4被 |
C.1驻军2对对方的敬称3替代4给予 |
D.1军队2管理事务3交换4是 |
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 B.同舟共济 | C.假公济私 | D.无济无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僚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早失怙恃怙恃:指父母 | B.轼狂狷寡虑狂狷:狂妄急躁 |
C.轼感荷恩贷恩贷:恩情 |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无任:不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苏轼“赋性愚直”及皇帝对他“圣德广大”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文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
译文:
(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译文:
(3)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
译文:
阅读《鸿门宴》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 B.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
C.则与(之)斗卮酒 | 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 |
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王。 |
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伯的对话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
C.樊哙引怀王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 |
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
樊哙闯帐,面斥项王,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斗争中起的作用是()
A.使刘邦一方变劣势为优势 | B.使刘邦一方摆脱了被动的处境 |
C.使项王决定放弃杀害刘邦的念头 | D.使项、刘双方的斗争更加扑朔迷离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 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馌:送食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谒:拜谒,拜访 |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次:驻扎 |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罹:遭遇 |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殿:殿下,尊称 |
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的一组是()
A.课民植木官道旁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至李师中,卒浚之 |
D.因从学兵法,能主持论纵横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
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它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②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