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⑴实验时,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
⑵如图所示是小雯实验小组在实验中的情景.请指出他们在实验中错误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纠正错误后他们继续实验,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在沸腾___________(填“前”或“中”);这些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
⑷小雯小组和小明小组选用实验装置完全相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中a、b所示.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则两个小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的实验中:
(1)为使磁场加强,可以在螺线管中插入一根 棒。
(2)把小磁针放到螺线管四周不同位置,螺线管通电后记录小磁针 极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根据图甲、乙、丙记录的小磁针指向,可以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铁的磁场相似。
(4)如果把通电螺线管看做一个磁体,通电螺线管极性跟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安培定则来表述,即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 极。
(5)如果丙和丁两个螺线管同时通电,则这两个螺线管之间会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
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四个步骤
(1)丙步骤发现,从物体C接触水面开始直至浸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来越小。据此某同学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进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原因是: 。
(2)通过分析甲和 、 步骤,可以得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3)通过分析甲、丙、丁步骤还可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4)物体C的体积是 m3(g取10N/kg)。
某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牛奶的密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
(1)他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横梁平衡。然后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15g。
(2)取适量的牛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 cm3。
(3)将量筒中的牛奶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砝码情况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牛奶的质量为 g,测得牛奶密度为 kg/m3。
(4)这名同学测得的牛奶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 。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 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 |
10 |
10 |
2 |
15 |
15 |
3 |
20 |
20 |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 。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
A.2cm B.1cm C.0.5cm D.0cm。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关于下列器材: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和石棉网,装配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2)除此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3)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 ,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 。
(4)实验时为了提高水的沸点,有位同学提出可以利用减少水的质量的方法,你认为他的方法可行吗?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