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阅读答案。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 《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下列对我们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人”就足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B.“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C.“成人”接受,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D.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下列有关我们古代“冠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B.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C.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D.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了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不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
意识的“成人”。
B.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
容。
C.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
D.古代所说的“冠礼”,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成人礼、成人礼仪、成人仪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

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

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

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

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

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

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诀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3.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

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

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体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

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

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

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

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2.

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

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

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

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

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

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

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

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

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海洋酸化——潜在的环境危机
不再仅仅是气候改变的问题了,除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开始改变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海洋的化学成分。这种海洋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和经济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在7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卡耐基基金会全球生态学部Ken Caldeira、夏威夷大学Richard Zeebe及两位合著者共同撰写了该论文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程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视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能高达0.35个单位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证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减排迫在眉睫。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是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酸化必定会对贝类动物,如贻贝和牡蛎等造成严重损害,对商业捕鱼造成极大影响。其他的生物倒有可能在新的酸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可能包括惹人厌烦的“杂草”类和致病生物。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已经引起大部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然而,海洋酸化已经迫在眉睫,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考虑气候因素,也要考虑海洋所受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Caldeira说,“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加看起来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果,但是这同样意味着珊瑚礁及其他重要海洋资源的损失。”
(《环球科学》2008年7月9日)
6.下列对“海洋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是指衡量海洋酸碱程度指标的pH值低于正常的水平。
B.海洋酸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C.海洋酸化会损害包括珊瑚虫在内的许多有机体,科学家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数据统计。
D.海洋酸化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却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
7.下列对“海洋酸化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将会干扰珊瑚虫的骨骼钙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
B.海洋酸化将会使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短期来看这能使全球气温降低,但长期来看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机。
C.海洋酸化必定严重损害牡蛎等贝类动物,还会极大影响海洋的渔业发展。
D.海洋酸化可能会让“杂草”类和致病生物茁壮成长,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和公众不仅十分关注二氧化碳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对海洋酸化的趋势也十分关注,并产生了共识
B.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因此有科学家呼吁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
C.以人类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看,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将高达0.35。
D.海洋的pH值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而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也是很确定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最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表层水域,因此海洋酸化对它们的影响会十分严重
B.如果人类不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海洋酸化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害,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海洋酸化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只要减排二氧化碳,海洋中的pH值就会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可以使全球变暖,可以使海洋酸化,但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却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停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蓝图”计划应运而生。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摘自2008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郭建光。
5.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计算机模拟表明,当今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度膨胀。
B.1992年就已出台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其实在颁布后的十年内没有起到任何时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
C.“蓝图”计划实施以来,已采取积极相应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效果十分显著。
D.我国与TNC联合出资启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将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6年9月12日下午3时许,在新西兰南部地区,从空中传来两声“嘣嘣”的闷响,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房屋突然开始颤抖,门窗上的玻璃在咯咯作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不知所措
不久,约翰山天文台台长艾伦到国家电视台解释说,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于当天下午2时50分,闯入距首都惠灵顿300千米远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了“音爆”。人们的不安情绪开始逐渐平复。那么,这所谓的音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它是指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的物体,在与周边空气剧烈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振动,以及同时产生的爆破式的巨大响声。在自然界,流星引发的音爆时有发生
人类对音爆的认识,最早来自飞机。人类为战胜音爆所做的各种努力,与空战的历史紧密相连。我们知道,早期的飞机由螺旋桨推进,其最高时速约为700千米/小时,虽说它比地上跑的汽车快得多,但与速度超过1000多千米/小时的声速相比,飞机仍然很慢,故从未产生“音爆“现象
为了提高飞机的性能,让飞机飞得更快,在空战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战斗力,以取得制空权,英、美、德等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高速飞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终于问世。可是在喷气式飞机的试飞阶段,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事故连连。如1944年7月中旬,纳粹德国王牌飞行指挥官泰菲尔德少校驾驶的ME-262战斗机在加速过程中坠毁,泰菲尔德当场死亡,调查显示,飞机速度接近声速时突然失控。1946年9月,英国著名的哈维兰公司首席试飞员小杰弗里,将D-H-108型飞机加速到声速时,机身在剧烈振动中解体,小杰弗里不幸遇难……极少数死里逃生的驾驶员报告说,当飞机达到或超过声速后,立刻险象环生;周围空气剧烈颤动,空气阻力大得像一堵“墙”;飞机操纵杆也开始不灵便,所以机毁人亡事故频频发生。
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故,就是因为“音障”的存在。显然,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音速是个“门坎”。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音障。飞机的速度逼近音速的时候,飞机周围的空气的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然增大,这就形成了音障。一旦突破了音障,空气就会剧烈振动,从而引发音爆。后来,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使得超音速飞机得以笑傲蓝天。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嘣嘣”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新西兰音爆事件,起因于克莱斯特彻市上空的小流星,这颗小流星的体积仅在棒球到篮球之间,由于它是从离地面极低的天空穿过,所以才在地面上引起了严重的音爆现象
由于音爆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对人有巨大的副作用,所以这种现象还被军事上利用。2005 年9月底,以色列空军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音爆轰炸”。以军喷气式战斗机在数日内,对加沙地带进行了频繁的超低空高速飞行。音爆产生的巨大震动,使房屋倒塌、玻璃震碎,还导致某些人流鼻血、心脏病发作,甚至导致一些孕妇流产,从而在巴勒斯坦平民,特别是儿童心理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1.下列对“音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飞行物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
B.音爆是指飞行物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时与周边空气剧烈磨擦而产生的强烈振动以及巨大响声。
C.音爆是飞行物的速度逼近音速时,因其周围的空气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烈增大形成的。
D.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西兰南部地区空中传来的两声“嘣嘣”闷响,实际上是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的音爆。
B.早期由螺旋浆推进的飞机,其最高时速与声速相比仍显得很慢,所以从未产生过“音爆”现象。
C.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的问世,才使人类突破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超音速飞机所以笑傲蓝天。
D.音障是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必然遭遇到的一个“门坎”, 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为战胜音爆所做的各种努力与空战的历史紧密相连,因此,没有空战,就没有人类对音爆的正确认识。
B.能认识到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新西兰南部地区听到两声闷响的人们未必会不知所措和不安。
C.虽然音爆产生的巨大噪音对人类有巨大的副作用,但用在军事上却能取得积极正面的效果。
D.既然在自然界流星引发的音爆时有发生,那么生活在自然界的我们,对音爆现象耳熟能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