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世界文学_____ (cuǐ càn) 的星空中又一颗巨星陨落! ②马尔克斯去世引发了互联网世界几乎是排山倒海般的缅怀。③但这似乎与逝者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真正能打开《百年孤独》沉下心读完全书的人恐怕凤毛麟角。④而纪念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近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马尔克斯离世这件事,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已变得多么空洞苍白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答:__________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字)
(1)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中国电影演员赵丹去世。怎样表达一个演员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文后练习。
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它曾为丞相治事之地,殿柱矗立,(甲)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乙)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 ① 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我默对良久,隐隐地像听到了金戈铁马声。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 (丙) ;右为《出师表》, (丁) 。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 ② 的心。记得小时读《三国》,却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对于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还是他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戊)。我心中翻腾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静,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我不禁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这样静坐默想了1700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 ③ 。
(选自梁衡《武侯祠前的沉思》,有改动)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甲)(乙)两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龛(lóng) 纶(lún)灌 跃 |
B.龛(kān) 纶(lún)贯 跃 |
C.龛(kān) 纶(guān)贯 越 |
D.龛(lóng) 纶(guān) 灌 越 |
根据文意,文中①-③四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遮挡 公而忘私 时事 |
B.遮掩 坦然无私 时势 |
C.遮挡 坦然无私 时势 |
D.遮掩 公而忘私 时事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
A.他们一见面就像是多年的朋友 |
B.隐隐地像听到了金戈铁马声 |
C.他急躁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D.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 |
文中划线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 |
B.记得小时读《三国》,却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 |
C.对于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 |
D.但还是他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
将下面四句话组成两组对偶句后分别填入文中丙处和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条分缕析 ② 慷慨陈词 ③ 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④ 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A.①③/②④ | B.②③/①④ | C.②④/①③ | D.①④/②③ |
文中第二段开头横线戊处为以下三句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
②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
③ 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活到63岁不算老吧),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
A.①③② | B.②③① | C.③②① | D.①②③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指中国建安时代(建安文学)作品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代表人物有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 |
B.杜甫《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
C.《三国志》是由三国时期范晔所著,是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D.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的《燕歌行》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高峰。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周末放学之后,校门口自成一景,请你具体描绘这一场景,并加以评价。
要求:①描写要细腻,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②内容积极,表达得体。
③不少于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0分。
日前,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这些老人自愿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
其实,我们一直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一些人认为宁剩毋缺、宁多毋少才够档次,以为一掷千金、挥霍无度才算有面子,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追逐奢华。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司马光告诫后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13亿人积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的是
A.蹿(cuàn)红莘(shēn)莘学子奢靡(mí)宁(nínɡ)剩毋缺 |
B.蹿(cuān)红莘(xīn)莘学子奢靡(mǐ)宁(nìnɡ)剩毋缺 |
C.蹿(cuān)红莘(shēn)莘学子奢靡(mí)宁(nìnɡ)剩毋缺 |
D.蹿(cuàn)红莘(xīn)莘学子奢靡(mǐ)宁(nínɡ)剩毋缺 |
文中划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掷千金 | B.一饱之需 |
C.厉行节约 | D.积腋成裘 |
材料中的保洁员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是
A.自食其力者 | B.传递理念者 |
C.追随时尚者 | D.哗众取宠者 |
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
B.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
C.《史记》也叫《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 |
D.《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的司马迁和他的助手等人编纂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