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是平原地 |
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
C.都位于入海口处 |
D.土壤都比较肥沃 |
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
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
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
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较适宜发展畜牧业 |
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
B.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
C.是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 |
D.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
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玉米、小麦 | B.小麦、玉米 | C.小麦、水稻 | D.高粱、玉米 |
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A.气候 | B.土壤 | C.地形 | D.植被 |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的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报告显示:长江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以及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据此回答8一10题。造成长江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的原因包括
A.流域内利·技发达,水资源利用少 |
B.国家的宣传力度大,人们的节水意识强 |
C.长江水量充足,供远远大于求 |
D.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
造成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长江沿岸的排污量增大,水质恶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
B.三峡等工程建设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影响了生物的洄游 |
C.流域内的过度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
D.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使长江水量减少,净化能力下降 |
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我们应
①合理规划沿江产业
②减少污水排放,保护长江水质
③加强管理、依法治水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读下图,回答2一4题。
图3一16结合图示关于三峡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峡水库属于峡谷型水库,长度、深度大 |
B.坝址处于我国地势的二、二级阶梯交界处 |
C.巨大的工程建设规模形成了上百万的移民,移民的妥善安置是该工程成败的关键 |
D.相对于三峡工程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而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忽略不计 |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的荆江段(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为
①该地区处于地形转换位置,河流落差变小
②江水流出峡谷进人平原,河道变宽
③上游地区尤其是山区大量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④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对长江洪水起到巨大的、天然的调蓄作用,该作用的示意图(实线表示没有湖泊调节或调节作用小,虚线表示洪水受到湖泊明显调节以后的情况)正确的是
图3一17
下列河流中,航运开发利用价值最大的是
图3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