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中学的一地质科考小组在某地(大约在25°N,110°E)进行科学考察,下图为该科考小组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该考察小组的考察地大致位置在( )
| A.滇 | B.闽 |
| C.桂 | D.琼 |
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 )
| A.C处—风力侵蚀作用 D处—风力沉积作用 |
| B.C处—流水侵蚀作用 D处—流水沉积作用 |
| C.C处—流水沉积作用 D处—流水侵蚀作用 |
| D.C处—风力沉积作用 D处—风力侵蚀作用 |
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 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
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 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 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的是
| A.侵入岩 | B.变质岩 |
| C.沉积岩 | D.喷出岩 |
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
|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
2012年11月5日,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开启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之旅,将于2013年4月返回上海。下图为一月份南极附近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一月,船只从长城站到乌斯怀亚途中
| A.顺风顺水 | B.顺风逆水 |
| C.逆风顺水 | D.逆风逆水 |
据图推测,虚线L处天气系统与甲、乙两地天气特点为
| A.高压脊,甲地晴朗 | B.低压槽,乙地阴雨 |
| C.暖锋,甲地阴雨 | D.冷锋,乙地阴雨 |
据监测,某火山喷发时间约8个月,大多数时间火山灰(图中浅灰色部分)向东南方向飘去,火山灰几乎覆盖了整座山。完成下列问题。
该火山最有可能位于( )
| A.南美洲西海岸 | B.美国西海岸 |
| C.东南亚 | D.意大利 |
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覆盖在地表的火山灰可转化为()
| A.沉积岩 | B.侵入岩 |
| C.变质岩 | D.喷出岩 |
下图为专家描绘的最新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地图(图中颜色较深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有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可能发生变异,未来可能(或现在已经)通过空气传播,对于甲地区来说,病毒向内陆地区传播风险最大的是
| A.1月 | B.3月 | C.7月 | D.11月 |
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顶 |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
| 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