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中学的一地质科考小组在某地(大约在25°N,110°E)进行科学考察,下图为该科考小组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据此回答下面问题。该考察小组的考察地大致位置在( )
A.滇 | B.闽 |
C.桂 | D.琼 |
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 )
A.C处—风力侵蚀作用 D处—风力沉积作用 |
B.C处—流水侵蚀作用 D处—流水沉积作用 |
C.C处—流水沉积作用 D处—流水侵蚀作用 |
D.C处—风力沉积作用 D处—风力侵蚀作用 |
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 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
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 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关于田纳西河及其流域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坡 |
B.山地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环境水量和水质 |
C.河流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
D.河谷平原是该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
湿地遭到破坏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A.气温变高,湿度变小 |
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气候变干 |
C.气温变低,湿度变小 |
D.气温年较差变大,日较差变小、气候变干 |
读图6,回答问题。山西省改输煤为输电,给山西省带来的好处是()
A.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
B.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
D.减少水资源需求,缓和用水矛盾 |
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是()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
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及其解决措施是()
A.水—南水北调
B.天然气—西气
C.电—西电东送 D.煤—西煤东运
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正确描述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 |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
对于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综合利用,描述正确的是()
A.继续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其余产业起辅助作用 |
B.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减少三废危害,促进环境保护 |
C.扩大煤炭开采量,输出大量煤炭原材料 |
D.大量对煤炭工业投资,减少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 |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热带雨林是:()
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地球之肺”
③“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 ⑤仅属于当地国家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