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和风向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示时间为( )
A.1月 | B.3月 |
C.7月 | D.9月 |
与①处盛行风成因相同的是( )
A.东亚夏季风 | B.东亚冬季风 |
C.南亚夏季风 | D.南亚冬季风 |
下列有关气候现象与对应的主导因素连线,正确的是()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海陆位置 |
B.庐山成为避暑胜地——太阳辐射 |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纬度位置 |
D.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势高低 |
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则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分别用喷水壶,往两个“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回答16—18题。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出很多 | B.高出稍许 | C.高度相同 | D.高度较低 |
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A.黄土塬 | B.沙滩地 | C.沼泽地 | D.自流盆地 |
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
C.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
D.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
读下图,回答14—15题。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地壳运动 | B.侵蚀作用 | C.堆积作用 | D.岩浆活动 |
甲图中峡谷的成因是()
A.断裂下陷 | B.地壳上升,河流下切 |
C.冰川侵蚀 | D.流水溶蚀 |
依据我国黄河每年输沙量平均为16亿吨,渤海水深变化不大的现象,可以推断()
A.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在渤海海域沉积 |
B.渤海海底地壳无升降 |
C.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 |
D.渤海的海底地层不断下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