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A.同姓亲族 | B.异姓功臣 |
C.殷商降族 | D.先代贵族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
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
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
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
顾炎武在《生员论》中指出:“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多为当时书坊刻印的中举者试卷)……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此处他批评的是( )
A.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史 | B.经文、论、策脱离世务 |
C.考生背诵范文应付考试 | D.考试文体要求八股对仗 |
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袁枚主张实行分封对抗专制 | B.封建本意含有公天下之心 |
C.后世分封不符合先王本意 | D.后世分封体现专制色彩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认为( )
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
B.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 |
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