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
|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置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
| A.《史记》的记载 | B.《汉书》的记载 | C.史家的研究论文 | D.秦简的记载 |
《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 B.宗法制开始瓦解 |
|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 D.周王铸鼎显示王权 |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 A.宗法制 | B.君主专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