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
B.反对盲目信仰 |
C.实行三权分立 |
D.要求妇女解放 |
下图是18世纪法国等级制度示意图。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冲击该制度的主张有( )
①三权分立学说
②社会契约学说
③人民主权学说
④主张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孟德斯鸠 | B.伏尔泰 |
C.卢梭 | D.狄德罗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是指( )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