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按照“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析说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因。
2015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一表述引发代表热议。有专家指出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方能确保有权者从不可任性到不能任性。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行政?
材料:面对我国经济放缓的“新常态”。S市市长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隐身”GDP增速,取代它的是“经济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等表达,更加明确和强化了对社会治理的要求。比如,提出“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等。这里的“一隐一现”传递出强烈的转型信号以及科学的政绩导向。
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职能”有关知识,谈谈你对S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传递的科学政绩导向的看法
材料:2014年09月17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浙江发布”发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微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李某是浙江某中学高一学生,对未来高考改革非常关心,看到公告后,李某在网上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请回答:
(1)材料中李某针对高考改革方案发表自己意见体现了公民参与决策的什么方式,除此之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还有哪些方式?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后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对雾霾治理的空前关注,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意识到“同呼吸,共责任”的事实。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政府治污能力也就越强。
结合治霾现状,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阐述公民在治理雾霾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材料一:在这个世界上,就连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位于北纬35°到42°之间,夏威夷群岛的东北方向,距离加利福尼亚沿海1 000英里的位置,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第八大陆”,应该叫做“太平洋垃圾涡旋”,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在这个垃圾“联合国”里,有来自美国的球鞋、中国的塑料袋、日本的渔网碎片、加拿大的集装箱外壳……
材料二: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努力。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中的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