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甫一上映,就受到观众的好评。
材料一:夏日早晨,云南香格里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藏族姑娘卓玛正在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第三集《转化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腊肉的时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烤炉上滋滋作响的肉夹馍饼,大铁锅里翻腾滚动的芋头炖肉,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透明若纸的金华火腿……《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乡愁纪录片。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特色食材,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引起了天南海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材料二:它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还有食物的演变过程,包括广袤的祖国山河。它虽是美食纪录片,但充满了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结合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2%。2010年全球70%的增长由新兴市场国家贡献,其中20%左右来自中国。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濒临衰退,中国政府敢于担当,主动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积极与各国协调共担责任,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世界”是中国的呼声,如今“世界需要中国”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联系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世界需要中国”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2009年9月26日至29日,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学术探讨、参观孔子诞生地尼山、参加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和祭孔大典等活动。会议通过借助世界儒学大会这一国际化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探讨儒学的现代价值,推进儒学国际化的研究、交流、合作,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和谐发展。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就要丢掉这些历史包袱。请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城市,市民共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天津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继续开展文艺家“大地行”采风活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旗帜鲜明的抵制低俗之风,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在文化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温家宝在第65届联大会议上强调:第一,中国决不称霸,“国强必霸”有违中华传统文化,背离世界发展潮流。和平发展的精髓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第二,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中国绝不退让,决不妥协。
请用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形威了新疆多元一体、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