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计算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反应3Cu+8HNO3(稀)=2Cu(NO3)2+2NO↑+4H2O中,当有1mol铜被氧化时,被还原的硝酸为2/3mol |
B.将amolFeS放入含3amolH2SO4的浓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氧化、还原产物分别是Fe3+、S和SO2,则放出的SO2气体少于1.5a mol |
C.室温时,在容积为aml的试管中充满NO2气体,然后倒置在水中到管内水面不再上升时为止;再通入bmlO2,则管内液面又继续上升,测得试管内最后剩余气体为cml,且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则a、b、c的关系为a=4b+3c |
D.某溶液100ml,其中含硫酸0.03mol,硝酸0.04mol,若在该溶液中投入1.92 g铜粉微热,反应后放出一氧化氮气体约为0.015mol |
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按(“→”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A |
B |
C |
D |
|
a |
Fe |
CH2=CH2 |
Al(OH)3 |
HNO3 |
b |
FeCl3 |
CH3CH2Br |
NaAlO2 |
NO |
c |
FeCl2 |
CH3CH2OH |
Al2O3 |
NO2 |
有一种锂电池,用金属锂和石墨作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是由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中形成的,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8Li+3SOCl2=6LiCl+Li2SO3+2S,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电解质溶液中混入水,对电池反应无影响 |
B.金属锂作电池的正极,石墨作电池的负极 |
C.电池工作过程中,亚硫酰氯(SOCl2)被氧化为Li2SO3 |
D.电池工作过程中,金属锂提供的电子与正极区析出硫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
2003年3 月,日本筑波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一个研小组发现首例带结晶水的晶体在 5K 下呈现超导性。报报道,该晶体中含有最简式为 CoO2的层状结构,结构如右图(小球表示Co原子,大球表示O原子)。下列用粗线画出的CoO2层状结构的晶胞(晶胞是在晶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示意图不符合化学式的是
在25mL0.mol/L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醋酸溶液,曲线如下图所示,有关粒子浓度关系比较正确的
A.在A、B间任一点,溶液中一定都有:c(Na+) > c(CH3COO—) > c(OH—) > c(H+)
B.在B点,a>12.5,且有:c(Na+) = c(CH3COO—) > c(OH—) = c(H+)
C.在C点:c(CH3COO—) > c(Na+) > c(H+) > c(OH—)
D.在D点:c(CH3COO—) + c(CH3COOH) ="=" c(Na+)
有三种短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如果这三种元素中有意种是氩元素,则关于另外两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其中一种是稀有气体元素,则另一种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
B.若其中一种元素的单质通常情况下是气体,则另一种元素的单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 |
C.若其中一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是三角锥形分子,则另一元素的所有气态氢化物一定是正四面体形分子 |
D.若其中一种元素的最高正价是+3,则另一种元素的单质通常有两种常见同素异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