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节选自《李斯列传》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拔:攻占 |
B.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施:施行 |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让:拒绝,排斥 |
D.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让……进入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乃上谏书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皆以客之功 斧斤以时入山林 |
C.割膏腴之壤 乐毅之徒通其意 |
D.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於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於伊、周矣,而犹有羡於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於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於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於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於当时,而文采表於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於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於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於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於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
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
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杨继宗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日:“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日:“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日:“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①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日:“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②,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日:“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平?”敏惶恐,遗书庆日:“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③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注]①汪直:明代宦官。②司礼:即司礼监,官署名。③廨:官吏办公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遇学官以宾礼遇:遇到。 B.濒行,突入府署濒:临近。
C.数与中官张庆忤忤:触犯。 D.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籍:登记。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民间弟子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B.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C.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D.敏惶恐,遗书庆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金具在,与我印券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①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①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D.①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②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
②朝觐官孰廉?
③较他司亦然。
④将具实以闻。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继宗“性刚廉”的一组是 ( )
①而时时集父老问其苦,为祛除之
②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③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④善遇之,帝已知其人矣
⑤闻母丧,立出,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⑥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A.①③⑥ B.②④⑤C.③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继宗担任嘉兴知府时,尊敬教师,重视教育,因此,教师文人互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B.御史孔儒清军杖人至死,杨继宗指出孔儒越职干预有司之事,孔儒怀恨在心,离去时,突入府衙,进行搜查,结果“惭而去”。
C.杨继宗不巴结宦官,不爱钱财,曾因“敝衣数袭”使御史羞惭,以“一仆、书数卷”为母亲发丧,凭“不私一钱”使宪宗得闻。
D.杨继宗发现仓官因官粮短缺入狱而至卖儿卖女偿还时,就想宽赦他们,后来他发现了官粮亏空的原因,使仓官的冤狱昭雪。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张允济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日:“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日:“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日:“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人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日:“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日:“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迁高阳郡丞,时无郡将,允济独统大郡,吏人畏悦。及贼帅王须拔攻围,时城中粮尽,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竞无叛者。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封武城县男。出为幽州刺史,寻卒。
(《新唐书·列传一三五>)[注解]牸:雌性牲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务以德教训下教训:教育训导。
B.县司累政不能决累政:几任执政者。
C.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质:咨询。
D.牛孳产至十余头孳:繁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②妻家不知其故
B.①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②蔡溃,遂伐楚
C.①将诣妻家村中②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D.①恐被连及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衫蒙其头②母以告允济
③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④有人以牛牸依其妻家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各问所从来处。
②曾有行人候晓先发。
③但能回取。
④吏人畏悦。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允济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
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②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③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④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⑤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⑥时无郡将,允济独统在郡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他努力用德行教育老百姓,老百姓非常怀念他。
B.武阳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在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却不肯归还那头牛,那人就请求允济评判,允济公允的解决了这次纠纷。
C.张允济在武阳任职期间,政绩尤其卓异。在武阳县境内,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境况,远近之人都称赞张允济。
D.张允济后迁升为高阳郡丞,当叛贼统帅王须拔进攻围城时,城中粮食吃光了,官吏百姓采集槐树叶藁本草充饥,也没有人叛变朝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氏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日:“父老何自苦?”对日:“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竞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曹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日:“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准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日:“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也。”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释]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孙家焉家:安家。 B.乃轻服遁归遁:逃回去。
C.或狗吠竟夕竟:整个。D.频迁司徒、太尉频:接连。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以仁惠为吏民所爱②人赍百钱以送宠
③二年,以日食策免④整顿洒埽,以待刘公
A.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①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非法:不法行为。
B.自明府下车以来下车:到任。
C.乃有自首不入市井者市井:城镇。
D.以老病卒于家老病:陈病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若邪山谷间出。
②父老何自苦?
③以阴雾愆阳免。
④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宠的祖先原是齐王的后代,后来迁居牟平。其父刘丕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
B.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后授东平陵县令,因仁爱惠民受吏民爱戴。
C.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人,拿着钱来谢刘宠,以表示对他惩处扰民官吏的感谢。
D.刘宠曾多次任卿相大官,但他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从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因不认识他而把他拒之门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刘健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净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氏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李东阳、谢迁疏言:“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丧(1),圣心开悟,而余匿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词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司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璐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瑢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也有限。今光禄岁供赠数十倍数,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谯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传奉薪,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举之贯,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谯、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
(《宋史·刘健传》) [注释]①殄丧:灭亡。殄:灭绝。②晏:晚,迟。③廷谇:当廷斥责。谇,斥责。④饩禀:古代月给的薪资。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B.更因循,以贻后悔。
C.南北言官司指陈时政。 D.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谢交游,键户读书。 ②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B.①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词额。 ②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C.①诸方织作务为新巧。 ②除恶务尽
D.①而今群臣褥毕献其诚。 ②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官)一切皆不问。
B.(帝)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谯、公赏罚数事。
C.健等以为言,(健)颔之而已。
D.二人力救,(江璐)得释。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
②国子生江璐劾健,东阳杜抑言路。
③而内府取人,动四五十万。
④时帝视朝颇晏。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刘健为人“端重”的一组是 ( )
①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
②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③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
④国子生江璐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璐于狱。二人力救,得释。
⑤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健自幼正直稳重,择友而交,拜薛氏为师。平时不喜交游,常常闭门读书,研究历史,有经国济世之志。
B.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后,刘健和李东阳、谢迁向皇帝进言革除宿弊,并力谏为李广坟墓题字。
C.刘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当有人弹劾刘健时,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刘健,将进言者关进监狱。刘健再三为进言者求情,该人才得释放。
D.刘健注意国家财政现状与百姓的疾苦,力谏内廷节俭,控制贵戚巧取豪夺,革除宿弊,造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