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 “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化产业:全球新兴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过去20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产值占GDP约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影视、音像、演出、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物、会展、网络等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这些已经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文化在我国被当成纯事业来看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产业化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人均消费性支出1337元,同比增长4.2%;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2%,速度快于其他支出。但也应看到我国文化消费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800多亿元,距专家估计的潜在消费能力3000亿元有较大差距。
当今时代,高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今天,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崛起,对于文化艺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文化产业运用高科技手段所带来的结果,必然要对国内文化市场带来冲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可能。我们要主动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原创性创作与开发,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地打击各类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1.下列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总称。
B.文化产业不同于文化事业,后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D.文化产业发展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能改变文化消费的不均衡状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支出。
C.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兴起,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D.高科技对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条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出国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B.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落后有重要关系。
C.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应将文化上的投入、运作和管理交给市场。
D.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文化原创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脑是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个数量级正好与银河系的星星一般多;如果把每一个细胞看作是一颗星,那么,大脑便是一个生物宇宙。
人,只要活着,脑细胞就能够发出各种频率的电脉冲。每个脑细胞都像是一台小小发电机,整个大脑就相当于100多亿台发电机,在日夜不停地飞速运转着。如果把这些电活动集中起来,足可点亮一只8瓦灯泡,这是一只永不息火的航标灯,引导着生命之舟破浪向前。如果把这些电活动辐射开来,它便在每个人的生命舞台上书写一部仅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利用一种放大技术,可将脑细胞电活动放大一百万倍,并将其描绘在记录纸上,医学家称其为脑电图。依据脑细胞放电活动的频率的快慢,可将脑电图波分为4大类:成年人正常α波(8~13Hz)和β波(18~40Hz),儿童正常θ波(4~7Hz)和婴儿正常δ波(0. 5~3Hz)。脑电图技术的着眼点,多在于大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对于人类所独有的那些神秘的、生机勃勃、流动着不断变化的方面,诸如心理品质、智力特征等,尚未能涉及。
如果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大脑整体功能、相干关系和运动态势,将整体的、相干的和运动的脑波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绘制成流动几何图形,那么,一幅幅灵活生动的大脑图像便可跃然纸上。这种脑波数据处理方法是全新的,叫做脑象图技术。
脑象图所研究的内容已经不是脑波频率之快慢,或幅值之高低,而是脑波运动轨迹所自行组织和构建的繁新花样。它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医生讲的有病与没病,或正常与异常,而是大脑高级功能在整体层次上思维意识活动的简单与复杂,一般与新颖。
.下面对脑电图和脑图象的说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脑象图与脑电图都以大脑为研究描述的对象,然而它们研究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
B.脑象图和脑电图都记录并研究脑波的有关数据,然而它们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不相同。
C.脑象图与脑波频率的快慢、幅值的高低无关。
D.脑象图与整体的、相干的、运动的脑波状态有关。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脑的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像银河系的星星一样,都是各自独立存在和运动的。
B.成年人、儿童和婴儿的脑波频率分别是一些不同的固定的数值。
C.脑电图与脑象图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地形成和发展的两种认识大脑的技术手段。
D.脑象图能更全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大脑的本质及其个性特征。

.根据文意解释“脑电图”的含义。(20字以内)
.填空
脑电图的意义:能够显示出【__________】;脑象图的意义:能够显示出【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西湖
巴金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煌言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文章为什么说“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观全文,试概括“五十二年来”西湖和西湖著名的坟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中任选一段,作简明具体的鉴赏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绝交的诗意
留白
①绝交是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千金易得,知音难期。朋友该是人世间最能给人安慰和温暖的东西之一吧,何以先“交”而后“绝”之?不用说,那原因一定很复杂,其情感也势必很激烈,而绝交的诗意也正在于此。
②古人耿直,乃好绝交。《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易》也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先秦时代对友谊的好处已经颇有会心,尽管最爱研究君子与小人分野的孔子,还时常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叹,但总的来说还不失为“温柔敦厚”。到了汉代,绝交的举动也随着人的内在自我的日益觉醒而火药味渐浓。这一时期断交的故事颇为不少,但把绝交当成天大事写进文章且青史留名的,东汉的朱穆要算第一人。品行很方正的朱穆,有感于一个叫刘伯宗的朋友“一阔脸就变”的丑行乃愤而与之绝交。他写了一封绝交信历数刘伯宗阳奉阴违的事实,还附了一首绝交诗云:“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揽,饱则泥伏。饕餮贪汙,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风,谓凤无德。凤之所趣,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诗中朱穆自比为__________,斥刘伯宗为__________,骂得好不痛快!事实证明,朱穆果然开了一时风气。蔡邕在《正交论》里有“疾浅薄而携贰者有之,恶朋党而绝交者有之”的话,说的正是当时的盛况。后来南朝梁代的刘孝标甚至还写过一篇《广绝交论》为朱穆隔代声援。
③这其间,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管宁割席”了。因为朋友华歆在锄地时发现一片金子并将其掷出去(说明他眼里还是有金子),又在同席读书时被窗外车马经过的喧闹声所吸引而“废书出看”(说明他不甘寂寞),管宁就把好好的一张席子一刀两断,说:“子非吾友也。”在这则故事中,有一个在场的道具——席子,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利刃——剪子或者刀。正是这一点,使管宁的绝交行为在其绝交性上超越了朱穆。撇开管宁在今天肯定交不到朋友的推断不论,那把看不清形制的刀具躲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的确晃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睁不开眼。
④有一段日子,我一直迷恋着那些绝交的故事。我常常想到另一个更为经典的案例,故事的主人公嵇康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文《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魏晋之际最“酷“的美男子嵇康显得有些小题大做。读过这封绝交信的人都难免会犯嘀咕:老朋友山涛推荐的官儿你可以不做,可也犯不着“绝交”啊?绝交就绝交吧,干嘛又把人骂个狗头喷血?其实,想不通就对了。因为“刚肠疾恶”的嵇康不过借力打力,通过痛骂山涛表明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立场而已。这封信最终成为把嵇康推向断头台的引线之一。众所周知,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弹奏一曲《广陵散》,遂成千古绝唱。可在这唯美的死亡之前发生的“托孤”事件却未引起充分的注意。嵇康没有把八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当时在场的哥哥嵇喜,却出人意料地交给了山涛,还对儿子说:“有山巨源在,汝不孤矣。”这不能不让千年后的我们大跌眼镜。正是这一刻,死亡的诗意和绝交的诗意才令人心动地交织在一起。
⑤对于今人来说,绝交不仅仅洋溢着童年的天真,甚至还有些残忍的奢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嘛那么认真! 可你得承认,古人的顶真中的确散发着更多的人的气息。古之绝交者往往外表似儒而骨子里近道。朱穆写过儒学气很浓的《崇厚论》,可里面却有“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这样放肆的话,可见他所说的“厚”其实紧贴着“道”。这和嵇康高喊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并无二致。礼失求诸野,道不同则不得不诉诸“绝交”。绝交其实是一种表态,这主要不是宣布和某个个体的分道扬镳,而是为在世俗与人海中奋力区别自我而发出的一声近乎绝望的呐喊。现代人绝交行为的减少不是出于理性的成熟,而是少了一些执着与操守,多了许多得过且过的私心杂念。
⑥我的绝交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童年,但二十多岁时也和朋友写过绝交信。关于此点我只想说,绝交的滋味是很苦的,尽管里面多少残留着一些古典的诗意。
(选自《文汇报》05.5.13,有删改)
.第①段,“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这句话中的“条件”和“结果”是指□和□。
.第②段,多次引用孔子的话。引“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画横线的地方,应填入词语为:诗中朱穆自比为□□□□,斥刘伯宗为□□□□。
.对第③段的“那把看不清形制的刀具躲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的确晃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睁不开眼”一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些不在场的剪子或刀的突然出现,令现代人大惑不解。
B.管宁断然绝交的理由与其过激行为,令现代人无法理解。
C.作为现代人是不赞同管宁与华歆因某些小事而断然绝交的。
D.管宁断交的决心与彻底的做法,让现代人大为感叹与钦佩。

.第④段,嵇康已与山巨源(山涛)绝交,为什么却将儿子“托孤”给山巨源?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⑤段“对于今人来说,绝交不仅仅洋溢着童年的天真,甚至还有些残忍的奢侈”一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人多了一些私心杂念,失去了童年的淳朴与纯真。
B.由于理性的成熟,今人反而缺少了勇于绝交的勇气。
C.今人少了一些执着与操守,因此绝交成了一种“奢侈”。
D.一些今人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失掉了古人顶真精神。

.从全文看,你认为绝交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宣德青花瓷
刘润民
①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明代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被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典范。《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②宣德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③当时宣德皇帝和皇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艺术方面的发展,除了瓷器外,宣德朝的铜器、雕漆及织绣等,俱也成就辉煌。
④宣德青花常见的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十棱高足碗),瓶(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天球瓶),罐(蟋蟀罐、盖罐、出戟盖罐),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花浇,钵,盒,三足炉,八方烛台等。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模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和陶器,如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均为分段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造型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⑤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细砂底,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模仿橘皮纹,但没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哪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与国产料不同的是,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所以呈色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⑥宣德青花纹饰上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注重从自然界选取素材。植物纹有:缠枝莲、番莲、束莲、枇杷纹、牡丹花、菊花、栀子花、百合、灵芝、牵牛花、石榴、荔枝、海棠花、山茶花、宝相花、射干花、松竹梅、葡萄、瓜果、桃、西瓜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非常流畅,自由活泼,画法布局多样,讲究变化,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动物纹有:龙(团龙、海水龙、龙穿莲、龙穿花)、凤、鱼、麻雀、海兽、狮子等。宣德龙纹描绘在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人物纹,由于受青花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仕女常是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有气势。另外梵文、藏文也开始出现于青花瓷器上。综观宣德青花纹饰,其取材范围广泛,绘画讲究气势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⑦名声显赫的宣德官窑青花,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被后人推崇。自明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仿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二朝,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不仔细对比辨别,极易混淆。
(选自《文史知识》01.1,有删改)
.宣德青花瓷器,之所以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⑤两段,分别从□□和□□两方面,介绍了宣德青花瓷器的艺术风采和特色。
.宣德青花瓷器纹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中国历代的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的典范。
B.用进口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
C.宣德青花的纹饰比元代纹饰,由繁密变为疏朗。
D.宣德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是专为宫廷提供的用瓷。

E.明代青花瓷上的龙纹描绘,数宣德年间的最富有生气。
F.康、雍两朝仿制的青花瓷水平很高,不易辨别真伪。
.从全文内容看,青花瓷器在明代得以极大发展的原因,除了帝王的“浓厚兴趣”外,还有哪些原因?请逐条写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