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份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级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恢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住处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④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11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13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14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阅读论述类文本,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200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第十个年头。处于边缘地位的网络文学正在向主流方向靠近。在这股洪流之中,穿越小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网络作家中,流行着“无穿越不能成小说”的口号。
什么是穿越小说一般认为,穿越小说就是以穿越为主要内容而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所谓的穿越,指的是主人公因为某些原因,从自己所在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种时空转换可以是从现代到古代,也可以是从现代到未来,更可以是从古代或者未来到现在。
其实穿越小说不是网络文学的原创产物,这种类型的小说,在外国文学中很早就已出现。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在1889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的小说,具备了穿越小说的所有要素。1993年杜娟创作的《交错时光的爱恋》,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穿越题材的言情小说;1997年出版的《寻秦记》,则成为中国穿越小说的里程碑,影响非常大,不仅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它的作者黄易更是被称为“中国穿越小说之父”。
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引起网络创作浪潮开始,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10年。2002年以前,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作者和网络之间是平行的,作者多借用网络束发表自己的作品,其中城市情感类小说数量最多,穿越小说虽然也开始萌芽,但是没有什么影响力。2002年到2004年,这个时期的作者已经具备了网络特征,玄幻小说一片红火,而穿越小说基本被湮没。2005年至今,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同时,这一时期是穿越小说的繁荣期,出现了一大批口碑较好的优秀作品。
这一阶段,穿越小说已经不单单局限在原先的历史题材上,而是扩展到了玄幻、都市、科幻、武侠等各个领域,引领了网络文学的“穿越时代”。同时,穿越小说质量也越来越站采用的产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拿穿越小说占比重很大的起点中史网来说,在实行了收费阅读之后,网络作家能够凭借自己的小说获得经济收入,如《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作者月关,这部小说就为他带来了2万元以上的月收入。经济上的保障使得网络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而不再是“胡编乱造”。
和国外穿越小说相比,国内穿越小说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的穿越小说作者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人生经验、艺术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欠缺,这使得穿越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不大高。此外,国内的穿越小说题材容易重复,个性也不够鲜明。如今模式化成为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小说大同小异,和国外个性鲜明的穿越小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下列各项对“穿越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对某一类作品的称呼,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因某种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另外的时空,故事情节也由此展开。
B.穿越小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以前,中国穿越小说就有了里程碑式的作品了。
C.穿越小说在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最初的创作一般局限在历史题材上。
D.穿越小说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而迅速发展,引领网络文学进入了“穿越时代”。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发展的十年间,最初,一些作者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一些作者依托文学网站创作和成长,成为网络作家。
B.目前网络文学迎来了“穿越时代”,但国内的穿越小说存在许多不足,这与国内网络作家的年龄、阅历、经验都有很大关系。
C.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刚刚经历十个年头,就进入了“穿越时代”,表明穿越小说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的主流。
D.国内的穿越小说模式化比较严重,题材重复,这是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网站实行收费阅读后,网络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可见收费阅读是提高网络小说质量的最佳手段。
B.要使穿越小说艺术性更强,思想性更高,需要作者具备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更高的艺术修养。
C.优秀的网络作家带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同时网络的普及又给了网络作家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D.纵观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欣喜的优秀作品,但是真正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的作品还不多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日前,光明网做了一份“汉字书写调查”:85.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我们习惯于每天双手飞快地掠过键盘敲出一个个汉字,难道书写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了吗?汉字真的变得冰冷了吗?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20世纪50年代普及国民教育,“硬笔”也普及开来。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终究还是笔,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到了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
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汉字构成很复杂,每个字都是一小幅画。数据显示:那些书法好的孩子大局观强,脑子也比较活,写字好的人修养更全面,反应也快。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体,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专心,必须细致。无形之中,培养了做事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了认真的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的审美训练始于练字,也是基本的、常规的审美训练。那些字帖都是传递美感的书法经典。
拯救汉字书写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礼、乐、射、御、书、数”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
汉字书写,首先是学,照着字帖练习书写,古人称为“临帖”,现在叫“练字”,一本字帖需反复练习。在练字的过程中,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的程度。其次书法不仅要从娃娃抓起,也要从爷爷抓起,家长要重视。再有,家长写字好,孩子才会写字好,自己都不练,你怎么让孩子练?古人说“字无百日功”,只要你练,用不了100天,就能有很大提高。
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训练之后,就会影响他们一生对书写审美的追求。推而广之,也就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根据文本,当前汉字书写滑入低谷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理解“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这句话?
面对现状,我们该如何提高汉字书写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而不痛”是诚信滑坡的重要原因
3月17日,教育部公布消息说,目前已经抓获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教育部要求认真核查试卷,对作弊考生严肃处理,强化复试考核,确保录取公平公正。
对此,网上一些富有“同情心”的人质疑:考试作一次弊,就开除学籍和上了失信“黑名单”,终生都受到不良影响,对于这些多数尚未出校门的孩子,处罚是否“过于残忍”了?
尽管考研作弊的考生是少数,但如果他们得逞或败露后不受到严惩,对绝大多数认真学习和诚实考试的孩子来说,既有失公平公正,也是更大的“残忍”。还会形成不良的导向,如“处罚”不够,作弊者的侥幸得手会刺激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品质,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基本要素。诚信意识的树立,固然需要个人的道德修养,但法律框架下的威慑和处罚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时甚至比个人修养更必须。有些老外在本国即使没车没人也不会闯红灯,以前都解释为其修养和习惯好,可同样是这些老外,他们到中国来很快就学会了闯红灯,这里就有一个“敢与不敢”的“违法成本”问题。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有不少在诚信和质量上如雷贯耳的著名国际品牌在本国是不敢弄虚作假的,可到我国却屡屡失信。没有对失信“打痛”的制度,仅靠个人或企业的“诚信自修”,是很悬的。
我们必须这样狠。因为,实践不断证明,如果不用法律的铁腕和完善的制度把失信者都打痛打怕了,如果制度不能保证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利益导向,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久受制”,凭什么让人们相信在如今“陌生人社会”的“短暂性关系”里坚守诚信而仍会得到公平对待而不吃亏?凭什么使对所有人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对诚信滑坡问题解决的不好,甚至有些地方或领域的失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说得狠,却下手软,漏洞多,处罚不到位。
就拿教育部门来说,类似这次重拳痛打考试作弊的措施,其实也不是新招,前几年就有,可真正落实了吗?有威慑力吗?如真有,这次即使有人违法泄露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大概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坦荡荡”地做买家吧?
而泄题的考研辅导公司竟敢公开拿此做营销卖点,这可是“重拳痛打”诚实守信的广大考生了,同时,也是在讥讽所有还有些诚实和良心的人们。如此种种,再不痛打,如何了得?            (选自2012年3月21日《扬子晚报》)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阅读全文,请简要分析,当前为什么对失信者的打击“我们必须这样狠”?(6分)
你认为如何确保国民诚信的不滑坡?(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我找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抽出一个皱巴巴信封,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58块左右。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福安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都病成这样了,也不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办法弄到了医院不花钱的信封。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
父亲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
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当年他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勇气去问父亲,他说,那五块钱啊,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么急呢!还有就在准备好还钱的时候他调到北京去了……父亲振振有辞,但据万宝山所知,自从那“著名”的五块钱之后,父亲终生没再向别人借过钱。
三十几年过去了,孩子先后离开了生养他们的这个城市,就仿佛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只有万宝山留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相隔两条马路。退休以后父亲时间更多了,他曾经要求万宝山把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放在他们身边照顾,被万宝山的爱人坚决拒绝。
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他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假若去还钱的成本超出了要还的钱数,那他决不贸然行事。秋天了,学校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他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虽然他早已知道李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以他们今天这生活的气派,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来: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
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他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忽地,他的腿像被施了法术似的不能动弹,几个风筝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该不是父亲的魂灵正俯视着他吧?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他发现,当他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
(选自《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有删改)
父亲生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说最后一段写万宝山决定还债,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请统观全文对父亲的叙写,分析父亲形象。(6分)
本文写了一个还债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