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烛照无人苍茫时
杜怀超
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⑥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
⑦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⑧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
⑨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
⑩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4月02日 24 版,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水烛的形象特点。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引用了经典名句,试分析其妙处。
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他登上沙丘顶部的时候,他的心激动起来。在他面前,在月光以及沙漠的反光映照之下,耸立着肃穆而壮丽的埃及金字塔。
男孩双膝跪倒,流下了眼泪。他感谢上帝使他相信了自己的天命,并引导他认识了一位圣王,一位水晶商人,一位英国人,还有一位炼金家。但超乎这所有人之上的,是上帝使他遇到了一位沙漠里的姑娘,她使他懂得,爱将永远不会让一个人逃离自己的天命。
如果他愿意的话,他现在就可以返回绿洲,回到法蒂玛身边,像一个简朴的牧羊人那样过自己的日子。毕竟,炼金家仍然生活在沙漠中,尽管他理解宇宙语言,知道如何把铅化为金。他不必把他的技术演示给任何人看。男孩告诉自己,在实现自己天命的旅程中,他这一路上,他已经学会了他所需要知道的一切,经历了他可能梦想到的所有事情。
但是,他现在身处此地,在一个能够找到他的财宝的地方。于是,他提醒自己,只有当目标达到之后,一项任务才能够算是完成。男孩注视着自己身边的沙土,看到在他泪水滴落的地方,有一只甲壳虫正在沙上逃跑。在沙漠中的这段时间里,他已经知道,在埃及,甲壳虫是神的象征。
这是一个预兆!男孩开始在沙丘上挖了起来。在他挖掘的时候,他想起了那个水晶商人曾经说过的话: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家的后院建一座金字塔。现在男孩清楚地认识到,要把石头一块一块地堆起来,即使用尽他的余生,他也建设不起一座金字塔。
整个晚上,男孩都在他选中的那个地方挖着,但什么都没找到。他觉得,自己已经历尽了金字塔建成以后的许多世纪,时间的重担已经把他压垮。但是,他没有罢手。他一边奋力挖掘着,一边抵抗着风的侵扰,因为风总是把沙土吹回到挖成的洞穴时。他的双手已经被磨破了,并且疲劳不堪,但是他听从了自己的心灵。它曾告诉他要在泪水滴落的地方挖掘。
当他试图将洞中的一块石头挖出来的时候,他听到了脚步声。几个人影向他走来。他们正好背对着月光,男孩无法看清他们的眼睛和脸庞。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其中一个人喝问。
由于恐惧,男孩没有回答。他已经找到了他的宝藏的位置,所以被可能发生的事情吓坏了。
“我们是从部落战争中逃出来的难民,我们需要钱。”另一个人影说,“你往洞里藏了什么?”
“我什么都没藏。”男孩回答。
但是,其中一个人抓住他,把他从洞里拖了出来。另一个搜查了他的行囊,找到了那块金子。
“这儿有金子。”那人说。
月光照在那个抓着男孩的阿拉伯人的脸上,男孩在他的的眼中看到了死亡的寒意。
“他很可能已经把更多的金子埋到了地底下。”
他们迫使男孩不停地挖下去,但他什么都没挖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那伙人开始拷打男孩。他浑身青肿,并且开始淤血,衣服已经被扯成了碎片,他觉得死亡已经临近。
“如果你死了,钱财对你还有什么用呢?钱财能够保住一个人的命,这可不是常发生的事。”炼金家曾经说过。
最后,男孩对着那伙人大喊起来:“我正在挖财宝。”虽然他的嘴在流血并且肿胀难言,他还是把自己两次梦到埃及金字塔附近藏着财宝的事,告诉给了那伙人。
那个似乎是这帮人头目的人对其他人说道:“放开他吧,他没有其它的财物了。这块金子肯定是他偷的。”
男孩倒在沙地上,几乎失去了知觉。那个头目摇了摇他,说道:“我们走了。”
但是,在他们走开之前,他又回来对男孩说:“你不会死的。你会活下去,以后你就会知道,一个人不应该如此愚蠢。两年前,就是在现在这个地方,我也做了两次内容相同的梦。我梦到,我应该旅行到西班牙的原野上,去寻找一处破败的教堂,在经常有牧羊人和他们的羊群在那儿过夜。在梦里,在圣器室的位置上生长着一棵桑树。我被告知,如果我在桑树的根部挖下去 ,我将挖到一批密藏的财宝。但是,我不至于蠢到为了一个做过两次的梦,而穿越整个沙漠。”
然后,他们便消失了。
男孩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再一次看一看金字塔。金字塔看起来在冲着他笑,他也回报它们以笑,他的心充满了欢乐。
因为,现在他知道了他的财宝的藏身之处。
当男孩登上沙丘顶部的时候,他的心为什么激动起来?
那个头目最后跟圣地亚哥说的一番话,对圣地亚哥有什么启示作用?
与中间的步步铺垫相比,小说在结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联系全文主旨,你认为小说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试题。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一一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本文把人比喻成“苇草”,赋予了丰厚的内涵。你如何理解“苇草”一词?
应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阅读下面戏剧片断(下面内容紧承课文《雷雨》),完成后面问题。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台上只有周朴园、周萍。
周萍(过意不去地)爸爸。
周朴因你太莽撞了。
周萍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啊。
半晌。
……
周朴园哦。(沉吟,忽然)来人!
仆人由中门上。
周朴园你告诉太太,叫她把鲁贵跟四凤的工钱算清楚,我已经把他们辞了。
仆人是,老爷。
周萍怎么?他们两个怎么了?
周朴园你不知道刚才这个工人也姓鲁,他就是四风的哥哥么?
周萍(惊)这个人就是四风的哥哥?那么,爸爸——
周仆园(向仆人)跟太太说,叫账房给鲁贵和四风多算两个月的工钱,叫他们今天就走。
去吧。
周萍爸爸,不过四风同鲁贵在家里都很好,很忠诚的。
周朴园嗯,(呵欠)我很累了,我预备到书房歇一下。你叫他们送一碗浓一点的普洱茶
来。
周萍是,爸爸。
周朴园由书房下。
周萍(叹一口气)嗨!(急走向中门)
对舞台说明(周萍)“过意不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萍觉得自己行为莽撞,有失体面,给爸爸丢了脸。
B.鲁大海居然当面侮辱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又没能适时有效地制止,周萍感到对不起父亲。
C.周萍觉得自己对待鲁大海太粗暴了,因此心有歉意,在父亲面前不好意思。
D.周萍觉得就这样放鲁大海走,太便宜他了,准备再追上去。因此,周萍想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惊)这个人就是四风的哥哥?那么,爸爸——”周萍这句台词语意未尽,破折号后周萍要表达的意思是()

A.抓紧把鲁大海赶走,切切不能再犹豫。
B.能不能先把鲁大海赶走,暂且留下四风和鲁贵。
C.能不能不开除鲁大海,四凤和鲁贵也不要辞。
D.正好把他们一家三口统统开除,免得惹事生非。

这段台词表现出周朴园复杂性格的一个侧面,对此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冷酷、自私、圆滑,城府很深。
B.冷酷中不乏温情,愤怒中含有宽容。
C.同情、关心鲁家,内疚之情难以言表。
D.奸诈、毒辣、凶残、做事不计后果。

阅读下面《哈姆莱特》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国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王后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好妈妈!
国王乔特鲁德,不要喝。
王后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国王(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太迟了!
哈姆莱特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
王后来,让我擦干你的脸。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王后我怕你击不中他。
雷欧提斯()①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
哈姆莱特米,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雷欧提斯你这样说吗?来。(二人比剑。)②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雷欧提斯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王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哈姆莱特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奥斯里克嗳哟,瞧王后怎么啦!
霍 拉 旭他们两人都在流血。您怎么啦,殿下?
奥斯里克您怎么啦,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哈姆莱特王后怎么啦?
国王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后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
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
倒地)
雷欧提斯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
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
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
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
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雷欧提斯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
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哈姆莱特》文有一个与《窦娥冤》相似的巧合设计,即用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上文①处该填人的是
A.旁白 B.对白 C.独白
上文②处括号里的文字是剧本的____。
王后替哈姆莱特拭汗和饮毒酒,表现了王后怎样的心理?
戏剧语言追求动作性,能推动情节发展。请分析是哪些话使得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越比越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