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钵。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里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卖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吗,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吗,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无人的担忧。 |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小说中提到“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是今年文化遗产日(6月13日)的主题。这个主题内涵丰富,笔者认为,正确理解这个主题,起码应当清醒认识以下几方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文化遗产以应有的地位和尊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经济发展是基础,当经济发展有了相当的基础以后,就必须在其他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在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必须给文化遗产保护以应有的地位,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尊敬。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根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延续的魂魄,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据。照看好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尊重文化的要求,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文化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在文化遗产工作中,保护是永恒的主题。做好遗产保护工作,当下,还是要处理好基本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在祖国城乡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多彩多姿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识。在进行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市建设、产业建设、土地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认识遗产的特殊价值,并实施特别的保护,使遗产的魅力与现代建设的成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护遗产本体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遗产的环境,保护遗产的原始生态而不可使遗产变成现代建筑的“夹心糖”。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遗产特有的文化功能,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遗产、文物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提倡绿色旅游、文明旅游。旅游者要分认识遗产、文物的珍贵性、稀有性、不可再生性,带着一种敬畏、一份感恩,以虔敬的心态,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对文物、遗产本体进行维修保护,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文物、遗产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这就要求保持它们的历史面貌,保持其沧桑之感。有的人却偏要喜新厌旧,搞什么“水洗三孔”,要“焕然一新”,甚至把文物拆掉,造一个新古董!这种违反科学、违反规律的蠢事,不可再有了。
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口头传说,等等。这些非物质遗产的主要载体是人,艺(技)在人身,人在艺(技)在,人亡艺(技)绝。所以,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一是抓紧对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传人的保护,提供条件,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要做好传承工作,组织年轻人拜师学艺,使非物质遗产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总之,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遗产保护的成果,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惠及社会,惠及人民;人民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和监督遗产保护工作,使灿烂的历史文化与当代的先进文化相融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09年6月)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根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延续的魂魄,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据。 |
B.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识,在进行各类建设和土地开发时,要充分认识它们的特殊价值。 |
C.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口头传说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载体是人,艺 (技)在人身,人在艺(技)在,人亡艺(技)绝。 |
D.文化遗产具有珍贵性、稀有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我们都应以虔敬的心态,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处理好基本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在进行交通、水利、城市、产业等建设及土地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认识遗产的特殊价值,并实施特别的保护。 |
B.在保护遗产本体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遗产的环境,保持遗产周边建筑的原貌而不可使遗产变成现代建筑的“夹心糖”。 |
C.在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以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 |
D.对旅游者个人来讲,提倡绿色旅游、文明旅游,要带着一种敬畏、感恩的心情,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慨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文化遗产以应有的地位和尊敬。照看好、保护好并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建设文明社会和更加美好的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
B.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在“保”的前提下,发挥遗产特有的文化功能.进行合理、适度的“用”。 |
C.对文物、遗产本体进行维修保护,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不可做“水洗三孔”和“拆旧造新”的蠢事。 |
D.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要抓紧对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传人的保护,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要做好传承工作,使非物质遗产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给城市做一张“文化名片”——访易中天教授
单三娅
①记者:你的随笔体学术著作虽是随笔,读后却有满足感,不是浮皮潦草、浮光掠影,而是于市井杂谈之中见出人性,见出灵魂,见出文化。作为一个文艺学者,你近年来对人、对中国人、对男人和女人以及与人有关系的生存环境作了不少研究,而且颇有“成一家之言”的架式。你为什么从文学艺术研究转向这个领域?你是如何入手进行这种研究的?
易中天:大约七、八年前,我就开始意识到:学术界应该关注人、人性、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环境,我称之为“为人生而学术”。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可能带着鲜活的生命和情感。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因此,从人的活法入手来解读文化与人,是一个好办法。这是我的书中有大量“市井杂谈”的原因,也是我特别关注饮食男女、城市个性之类问题的原因。
②记者:你在《读城记》中试图找出每个城市的独到之处。请问城市的个性是如何确立的?城市为什么要有个性?
易中天:西哲有云:人类是擅长制造城市的动物。中国的城市史也有几千年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变故原委,自然是一言难尽。不过总其大概,城市个性形成的原因,无非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比方说,重庆火辣,厦门温馨,地理使然;西安古朴,深圳新潮,历史使然;北京大气,上海雅致,政治经济使然。当然,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个性是由单一原因形成的,所以,要把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质准确无误而又形象生动地说出来,是很难的。比如南京,就不好说它是儒雅还是粗俗,是伤感还是豪壮。总之,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
③记者:你虽然在试着给城市下定义,却不是轻易下的,而是下得很“圆滑”。比如你说北京醇和,上海雅致,北京贵族,上海理性。北京人很大气,但这大气常常变成霸气;北京人很平和,但这平和可能变成平庸。上海人虽然世俗,但上海人的理性精神颇为可贵。那么你是如何解读城市,又是如何给城市下定义的呢?
易中天:城市像人,也是有“人格”、“性格”甚至“性别”的。北方的城市大抵是“男性”的,南方的城市则多半是“女性”的。四十年代就有人说过,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上海是洋城少妇,重庆是徐娘半老等等。在我看来,城市甚至就像人一样,是有“体味”的。这个体味,就是城市的“文化味儿”,但要把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来。比如,说“有事您说话”的多半是北京人,说“关侬啥事体”的则肯定是上海人。但北京人只会对自己的“哥们”说那句话,上海人则会对所有人说“关侬啥事体”。因为北京是城,城就是“圈子”,北京人不可能没有“圈子意识”;上海是滩,滩涂上的人都是互相不搭界的。城市的差异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小处见大。只要对一个城市的人的活法有感性具体的体验,又能“读”出形成这些活法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原因,就不难给这个城市做一张“文化名片”了。
④记者:你是从人的心态、人群的比较、人的品格以至人的习俗上解读城市的,像是一个横向切片。我想问,城市在多大程度上造就了人的气质的差异?按照这个思路,再过几十年,许多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是否人的差异也越来越小了?
易中天:可以肯定,一个城市,越是文化特征突出,文化性格鲜明,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是有可能超物质的。不要说里弄拆了,石库门没了,就算大上海沉没了,上海文化也还是上海文化。你看犹太人曾经一度连国家地盘都没了,犹太人不还是犹太人?北京的牌楼拆了好些年了,老北京变成了新北京,但北京人没有变成上海人或别的什么城市人。这就叫“辫没了,神留着”(此说来自冯骥才小说《神鞭》)。至于某些原本就没有多少性格特征的城市,就不好讲了,它们很可能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平淡无奇。
⑤记者:说到城市一体化,你是否认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许多城市有趋同的倾向?
易中天:当然有。中国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店面和千篇一律的建筑:时装屋、精品屋、海鲜酒楼娱乐城,一些宝贵的传统连同它们的风味一起,已经渐次消失。这其实是对现代化的误解。现代化并不等于玻璃墙马赛克,摩天大厦立交桥。当然,批量化、标准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确实会造成许多雷同,不但城市,就连人,也可能越来越没有个性。从整个采访过程来看,下列不属于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的一项是
A.为什么要研究城市的个性 |
B.城市怎样实施一体化进程 |
C.怎样给城市下一个定义的问题 |
D.如何发现城市个性化的问题 |
下列所选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中天的“圆滑”是指他定义下得比较辩证和全面。 |
B.城市人表现出各种“味儿”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
C.城市是一本书,因为其丰富性,所以要读懂它不容易。 |
D.城市的性别化主要是与该城市的气候条件有关联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生活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如对镜自照。二者之中不但有差异而且有天然跨越的鸿沟。由主观的情趣如何能克服这鸿沟而达到可观的意象,是诗和其它艺术所必征服的困难。如略加思索,这困难终于被征服,真是一大奇迹。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可以说是这种困难的征服史。宇宙与人类生命,像叔本华所分析的,含有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有意志即有需求,有情感,需求与情感为一切苦恼悲哀之源。人永远不能由自我与其所带生命意志中拔出,所以生命永远是一种痛苦。生命苦痛的救星即为意象。意象是意志的外化或对象化,有意象则人取得超然地位,凭高俯视意志的挣扎,恍然彻悟这幅光怪陆离的形相大可以娱目赏心。尼采根据书本华的这种悲观哲学,发挥为“由形相得解脱”之说,他用两个希腊神名来象征意志与意象的冲突。意志为酒神狄奥尼索斯,赋有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的活力与狂热,同时又感到变化无常的痛苦,于是沉一切痛苦于酣醉,酣醉于醇酒妇人,酣醉于狂歌曼舞。苦痛是狄奥尼索斯的基本精神,歌舞是狄奥尼索斯精神所表现的艺术。意象如日神阿波罗。凭高普照,世界一切事物藉他的光辉而显现形相,他怡然泰然地像做甜蜜梦似地在那里静观自得,一切“变化”在取得形相之中就注定成了“真如”(being)。静穆是阿波罗的基本精神,造型的绘画与雕像是阿波罗精神所表现的艺术。这两种精神本是绝对相反相冲突的,而希腊人的智慧却成就了打破了这冲突的奇迹。他们转移阿波罗的明镜来照临狄奥尼索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射于形象,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悲剧是希腊人“由形相得解脱”的一条路径。人生世相充满着缺陷,灾祸,罪孽;从道德观点看,它是恶的;从艺术观点看,它可以是美的,悲剧是希腊人从艺术观点在缺陷灾祸中所看到的美形相。
——朱光潜:《诗论》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人有了由意志外射或对象化而成的意象就可以取得超然的地位,就可以凭高俯视意志的挣扎。 |
B.尼采的“由形相得解脱”之说是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基础上发挥得出的。 |
C.苦痛是酒神的基本精神,静穆是日神的基本精神。希腊悲剧通过转移阿波罗的明镜来照临狄奥尼索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射于形象,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由此可以看出在希腊人那里酒神精神是一种需要迫切摆脱的痛苦状态。 |
D.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造型的绘画与雕塑是典型的日神艺术,希腊雕塑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形象就属于日神艺术。 |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虽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转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 |
B.诗人感受情趣之后,却能跳到旁边来,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
C.尼采指出了主观的情趣与客观的意象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同时也说明了这种冲突的调和。 |
D.人的需求与情感是人一切苦恼悲哀的来源,所以人只要无欲无求,清心寡欲,即可消除掉苦恼和悲哀,达到一种圆融的境界。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合理 成分。 |
C.五四文学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借鉴有益成分,使其总体架构形成了互补关系。 |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他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 |
的。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并真正的忧国忧民并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 者。 |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西方文化,意在引进吸收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产生而来。 |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
C.五四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曾受过儒家文学与道家文学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营养。 |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来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
C.一种正在试验阶段而没有用于人体治疗的药物。 |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
对“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
B.老年痴呆病或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