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1月15日15时从甲图中M地起飞,以每小时1110千米的速度经最短路线飞往乙图中N地。读图,回答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区域的面积和③区域一样 | B.甲、乙两图比例尺相同 |
C.①区域位于④区域的西北方向 | D.M、N两地同在北半球和东半球 |
下列说法和事实相符的是( )
A.起飞地M位于东四区 |
B.飞行方向为西北—东南 |
C.飞行时间为约为10小时 |
D.到达N地时,当地地方时为1月16日1时 |
该时期,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①区域受强大的高压控制 | B.②区域受洪涝灾害影响 |
C.③区域森林火险等级高 | D.④区域飓风肆掠 |
2013年9月中旬,江浙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苏州这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下列各题。
日期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最低气温(℃) |
23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8 |
28 |
25 |
最高气温(℃)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8 |
30 |
天气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阴 |
风力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较强偏北风 |
这年9月17~25日,苏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
B.日温差降低,海陆状况 |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
D.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
此段时间,苏州地区()
A.开始进入秋季 |
B.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
C.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
D.26日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 |
读陕西省年平均地温和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年均地温的比较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地温较低是因为海拔最高 |
B.乙处是汉水谷地,其地温高于山区 |
C.丙处是渭河谷地,地温较高 |
D.丁处地温最高,其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地形 |
下列关于该省年平均气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甲处相比,丙处气温的地区差异大 |
B.丙处年平均气温小于10°C |
C.渭河谷地的等温线向北侧弯凸 |
D.汉水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 |
近地面气流持续上升,最终会冷却至它的凝结温度。其气温变化如图折线所示。完成下列各题。该图所示原理可以解释()
A.锋面形成过程 | B.大气保温作用 |
C.山脉背风高温 | D.地面受热过程 |
在2000米高度附近气温折线的变化是因为()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
C.高层大气很难得到地面热量 |
D.水汽凝结后释放其内部热能 |
“圩垸”是沿江河、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水田农业区。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且多作为聚落名称,如“××圩”或“××垸”。“圩垸”聚落分布地区与当地可欣赏的景观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季风区、云海奇石景观 |
B.南方季风区、候鸟迁徙景观 |
C.西北内陆区、千里冰封景观 |
D.西藏高原区、潮水涨落景观 |
“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于2011年11月1一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从图中的萨尔瓦多看开普敦,方位与距离组合最接近的是()
A.西南,6000千米 | B.西北,10000千米 |
C.东南,6000千米 | D.东南,10000千米 |
“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A.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
B.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 |
C.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 |
D.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