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
|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1832年改革以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这体现出
| A.君主专制是英国议会政治的一大特色 |
| B.1832年以前英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仍是封建性质的 |
| C.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
| D.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
|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
|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
|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