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了
A.“百花齐放”方针 | B.“百家争鸣”方针 |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
萨维尔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农村人口减少》中,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厂机械化的冲击 |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C.人口流动的频繁 | D.圈地运动的结果 |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康德()
A.否定政治革命的作用 | B.批评广大群众的愚昧 |
C.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 D.认为思想启蒙和政治革命同等重要 |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有关文艺复兴话语最为恰当的理解是()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B.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
C.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 |
D.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
A.自然法 | B.《十二铜表法》 | C.公民法 | D.万民法 |
柏拉图给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由此可见柏拉图()
A.极力推崇雅典的民主政体 |
B.允许无知的群众来决定公共政策 |
C.主张法律高于统治者的权力 |
D.认为“对不平等的平等对待必定导致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