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 B.受到帝国主义的阻碍 |
C.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 |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省份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 |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颇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D.洋务运动的开展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C.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