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文甚之倚:倚重
B.时警报日急,人无志固:坚定的
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联系
D.于是相结,期四月起事阴:暗地里

下列对原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B.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C.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D.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文歧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歧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在黄州知府任上,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B.许文歧智勇双全。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集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歧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C.许文歧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D.许文歧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他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2)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yín] 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焉豫:参与
B.学士欲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之归:归还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空室中先生初至京也
B.汗浸千言,俄顷先生未尝倦也
C.持之而泣,告户部浙江巡道许鸿勋先生荐
D.知先生之深于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万贞文为人“和平大雅”的一组是()
①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
②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
③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④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
⑤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⑥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3分)
②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3分)
③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后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选自《晋书·周处传》,有删改)
[注] ①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著名学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孙。②入洛:进入西晋首都洛阳,指归顺晋朝。⑤新平:雍州新平郡(今陕西彬县)。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膂力人绝:超过
B.州曲之患:忧患
C.以情告具:全部
D.而郡经丧乱既:……以后

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入山射杀猛兽入吴寻二陆
B.处果杀蛟反欲自修年已蹉跎
C.始知人患己甚乃先
D.后母老罢归处敦教义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周处办事果断、自有主见的一组是 ( )
①若此为患,吾能除之②乃入吴寻二陆
③抚和戎狄,叛羌归附④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⑤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⑥乃先之楚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处年少时不拘小节,放纵自己肆意妄为,是地方上的捣乱分子。乡中百姓把他
和山中猛虎、长桥下蛟龙一起看作是当地的三大祸害。
B.周处找到陆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他。陆云用“古人看重及时改过自新的行为”
这一道理来鼓励他要立志。周处听后变得勤奋好学和守信自律。
C.周处担任新平太守的时候,郡中有拖了三十年还没有判决的案件,周处详细了解
其中的是非曲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都判决完了。
D.周处到楚郡后推行教化,又把无主的尸体以及遗弃在野外的白骨加以埋葬,受到

老百姓的赞扬。
断句及翻译。
(1)请用“/ ”为下列文段断句。
云 曰 古 人 贵 朝 闻 夕 改 君 前 途 尚 可 且 患 志 之 不 立 何 忧 名
之 不 彰 处 遂 励 志 好 学 言 必 忠 信 克 己
(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
②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也。弱岁强学,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每读书,玄解旨奥,结甚重之。无何,黜陟使赵赞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何士干镇武昌,辟为从事,累官詹事府司直。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竞出之。御史中丞韦绦闻之,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韦皋始通西南蛮夷,酋长异牟寻贡琛请使,朝廷方命抚谕,选郎吏可行者,
皆以西南遐远惮之。滋独不辞,德宗甚嘉之,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南诏使。未行,迁祠部郎中,使如故。来年夏,使还,擢为谏议大夫。俄拜尚书右丞,知吏部选事。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以宽易清简为政。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专以慈惠为本,人甚爱之。然百姓有过犯者,皆纵而不理。擒盗辄舍,或以物偿之。征拜金吾卫大将军,耆耋鳏寡遮道不得进。杨于陵代其任,宣言谓百姓曰:“于陵不敢易袁公之政。”然后罗拜而诀。
上始监国,与杜黄裳俱为相,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会韦皋殁,刘辟拥兵擅命,滋持节安抚。行及中路,拜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百姓立生祠祷之。征拜户部尚书,连为荆襄二帅,改彰义军节度、随唐邓申光等州观察使。逆贼吴元济与官军对垒者数年,滋竞以淹留无功,贬抚州刺史。未几,迁湖南观察使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尝读刘晖《悲甘陵赋》,叹其褒善惩恶虽失《春秋》之旨,然其文不可废,因著《甘陵赋后序》。(摘自《后唐书·良吏下》)
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名重:慎重
B.工部员外郎转:转任
C.为谏议大夫擢:提拔
D.然其文不可废:废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B.然后罗拜诀学不思则罔
C.竟淹留无功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使行,著《云南记》五卷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少年时善于治学,每每读书,都能够深刻地解说精微的旨意,他的表兄元结很
看重他.
B.朝廷里很多官员认为西南边陲太遥远而害怕去,袁滋为了获取德宗的赞许,表示愿意出使。
C.刘辟聚集军队擅发号令不受朝廷节制,袁滋不顾危险前往安抚,百姓们都立生祠为他祈祷。
D.刘晖的《悲甘陵赋》虽失《春秋》的旨意,但袁滋感叹其扬善惩恶而写了《甘陵赋后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竟出之。
(2)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
(3)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成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日:“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日:“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日敬。 (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成私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务:致力。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天下笑。
B.①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
C.①成私哂其矫饰②犹且从师而问
D.①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求暂假归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①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②但陛下以物试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反逆之名 荷:背负
B.矜功伐善 伐:夸耀
C.权安社稷 权:暂且
D.必无当死之理也 当:应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 皆以美于徐公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邓艾是冤枉的一组是
①矫令承制 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 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 ⑤朝廷无为之辨者 ⑥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A.②③ B.①② C.③⑤ D.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
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翻译下列句子。
⑴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