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柯:当时地名)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鲍叔终善之遇:对待
B.鲍叔遂管仲进:保举,推荐
C.尝与鲍叔贾:作买卖
D.然孔子之小:变小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是( 3分 )
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④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⑤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⑥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在柯地会盟,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的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C.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名闻四方刚刚
B.良民,力能动权豪残害
C.实欲携其徒离间
D.安石富贵,何吝也?轻易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 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繇:通“由”,自,从。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诗情见:通“现”,表现,抒发
B.勃故左迁交趾令坐:连坐
C.勃往,度海溺水省:探望
D.至勃,沆然不辞:推辞

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才情过人,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
B.王勃浮躁浅露。因写《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贬斥出沛王府。补虢州参军,他杀死官奴,其父受到牵连,被贬为交址令。
C.王勃文思敏捷。援笔而成《滕王阁序》,被人称奇。因为他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如卢照邻,而胜过王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2)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别驾辟:征召
B.当于后垂:留传
C.以诛骏功豫:参与
D.将之诛:惩罚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攀“居心平允”的一组是()
①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②攀善于将命,帝善之
③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
④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
⑤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⑥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C.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D.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引荐他们担任官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2)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久,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 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傅求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遣中使护筑,淮取土绝:堵塞
B.请缮城屯兵,又熟户田括:搜括,搜求
C.求谓恩非 携二者素:向来
D.春秋高,且病聩浸:渐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求善于平息乱局的一组是()
①即黥吏置岭南 ②夷之得土,载以回舟
③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 ④乃诏谕羌众,反其田
⑤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 ⑥求不能决,反坐告者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求防微杜渐,做事通盘考虑。他设法使参与私铸铁钱的不法之徒破产,遏止了私铸铁钱之风;他还曾成功策划了对泗州城墙的修复工作。
B.傅求执政为民,注重民族团结。他在朝廷用兵之时调节税收,惠及百姓的同时又保证了军粮供应;他还有效地团结了陇右的夏人,将田地归还他们。
C.傅求得人赏识,也曾被人非议。他因为才能出众先后得到吕夷简和文彦博的赏识,也曾因为未能处理好大将钱吉杀人案以及其他案件而遭非议。
D.傅求善于分析,不轻易用武力。他处理夷獠入侵和蕃官苏恩逃亡事件时,准确地分析了形势,没有贸然动武,从而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水:游泳)其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C.而学于师(耻:以……为耻)而江河(绝:横渡)
D.吾尝而望矣(跂:提起脚跟)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