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
C.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
D.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
B.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
C.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
C.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
D.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后几个皇帝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他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母亲出身低微,从小就受歧视,痴痴呆呆,还曾被武宗扔到粪坑里戏弄,阴差阳错中被当权的太监立为新皇。没成想这个傻皇帝原来一直是装傻,上台之后整肃朝纲,虚心纳谏,打击藩镇,使衰败的晚唐回光返照,俨然再显了一段贞观气象。如一点最后的余音划破长安城浓重的云层,宫殿里又响起霓裳舞曲,这其中就包括那曲著名的《菩萨蛮》。
安史之乱后,开元、天宝年间四方来朝、歌舞升平的盛况已不复现。但大国的威仪和灿烂的文化依然强烈吸引着西域各国。除了进贡的珍宝、地方土产以外,那时唐皇们更喜欢的是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歌舞,胡舞胡乐是从宫廷到坊间最流行的乐舞。据史书记载,大中初年,唐宣宗在大明宫里看到了女蛮国入贡的舞蹈《菩萨蛮》,整个场面流光溢彩,落英缤纷,梵音渺渺,如仙如佛。那些来自西域的女子,身上涂抹了香油,璎珞珠链当衣,脖子上挂着长长的花朵串起的花环,长发用金冠高高束起,简直就如世俗画像中的菩萨一般。舞随乐起,异彩纷呈,舞队一出,如佛临世,类似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的造型。
《菩萨蛮》是一个礼佛的舞蹈,同时也是一个表演性舞蹈。宣宗痛恨武宗,处处反其道行之。武宗灭佛,宣宗一上台就宣布重建佛寺。本来佛教在中唐就已经进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众多的寺院和僧众有着唐朝中国特有的世俗喜庆的热闹。僧人们在念经说法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满足听众香客的要求,寺庙道场实际也是戏场欢场,像《菩萨蛮》这样又美艳又庄严的乐舞正是那个时候普通人心目中可亲可爱的佛的形象,一如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飞天和唐仕女图——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结合。可想而知,《菩萨蛮》想不流行都不行,自有文人给它配上词在坊间传唱,直至唐五代时期,它一直是最流行的词牌名。
在教坊曲中跟《菩萨蛮》相对应的完全另一种风格的,应当要算《破阵子》了。 大唐雅乐融南乐北乐于一体,协调“吴楚之音”和“周齐之乐”,引进龟兹、天竺、西凉、高丽乐等,开盛唐音乐风气之先的《秦王破阵乐》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聚合四方雄浑苍茫的气势。这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歌舞大曲,主要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据说太宗曾亲自设计舞阵,命乐工穿上铠甲持戟练习。奏乐起舞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每每看到这里,太宗都会忍不住离席,与众人共舞,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后来就有人把其中的乐段填上词演唱,开始是长调名《破阵乐》,再后来取其中更短章,名为《破阵子》,“子”就是指短小罢了。 下列不属于《菩萨蛮》流行原因的一项是
A.唐宣宗阴差阳错中被当权的太监立为新皇以后,整肃朝纲,虚心纳谏,打击藩镇,重显了贞观之治的气象。 |
B.唐朝统治者喜欢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歌舞,《菩萨蛮》不仅得到唐皇们的喜爱,也被坊间的百姓喜爱。 |
C.作为一个礼佛的表演性舞蹈,它体现了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结合,能满足当时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
D.盛唐强盛,音乐也具有雄浑气势,晚唐国力衰微,人们更愿意从华丽的音乐舞蹈中求得心理平衡。 |
下列对《菩萨蛮》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演的场面流光溢彩,落英缤纷,如仙如佛。 |
B.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 |
C.舞姿充满喜庆的热闹,唱词合乎听众的心理。 |
D.既美艳又庄严,塑造出可亲可爱的菩萨形象。 |
下列最能概括《破阵子》的风格的一项是
A.融大唐雅乐、南乐北乐于一体,乐章比较短小 |
B.主要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
C.既具有盛唐音乐的雄浑苍茫的气势,又乐章较为短小。 |
D.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于一体,具有雄浑苍茫的气势 |
读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选自徐海蛟的作品)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解释“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品味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简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
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
文章结尾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2分)
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5分)
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2分)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2分)
海洋贝类的天然博物馆(节选)
在动物界,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来建造各式各样漂亮的“房子”,作为自己的栖身处所,这些动物就是“贝类”。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故通常又称之为“软体动物”。贝类的种类很多,至今全世界已记载的有11.5万多种,在动物界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可分为七个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我国沿岸有渤、黄、东、南海四海环绕,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海洋贝类的种类极为丰富,至今已记录到各种贝类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八分之一以上,因此贝类在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把海洋贝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现已查明该保护区有海洋贝类427种,约占全国海洋贝类总种数的20%,有22种贝类在国内仅出现在南麂列岛。由于南麂列岛海域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和控制,出现了较多的热带种类,甚至过去只发现于海南岛南端和西沙群岛的典型热带种也出现在这一海域,这些种类在福建沿海尚未发现,从而形成了明显的“断裂分布”现象。当然,亚热带种类是南麂列岛贝类组成的最主要成份。这样一来,我国南北海域的各种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都可找到它的代表者。这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罕见的。杂色鲍是热带性种类,皱纹盘鲍老家在北方,它们亲密无争地共居在南麂列岛的小石沼里,生长、繁衍后代。贻贝是个大家族,有趣的是来自东海的厚壳贻贝、分布在南海的翡翠贻贝和黄、渤海的紫贻贝,在南麂生长发育都很好。美丽珍珠贝仅分布海南岛,栉孔扇贝则分布在北方沿海,这两种温度性质截然不同的贝类,都可在南麂海域找到它们的踪迹。南麂列岛的贝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区系复杂,更以其物种的多样性、代表性和稀缺性而著称于世。因此,南麂列岛不愧为我国主要海洋贝类的天然博物馆和基因库。
由于南麂列岛生态环境和贝类分布具有如此特殊性,所以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南麂可建成我国海洋贝类“南种北移,北种南移”的引种过渡驯化基地,这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均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来自北方的紫贻贝、皱纹盘鲍、栉孔扇贝已相继在南麂引种成功,原产大西洋的海湾扇贝、墨西哥湾扇贝现在也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相信南麂列岛作为引种过渡驯化基地,今后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对“贝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今,贝类在全世界共有11.5万多种,是仅次于节肢类动物的庞大家族。 |
B.贝类,指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栖身处所的软体动物。 |
C.贝类,一般体外披有1—2块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属软体动物。 |
D.我国海洋贝类的种类丰富,至今已记录到各种贝类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八分之一以上。 |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称南麂列岛是我国主要海洋贝类的天然博物馆原因的一项是(2分)
A.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有海洋贝类427种,约占全国海洋贝类总种数的20%,有22种贝类在国内仅出现在南麂列岛。 |
B.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把海洋贝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亚热带种类是南麂列岛贝类组成的最主要成份。 |
C.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
D.南麂列岛的贝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区系复杂,更以其物种的多样性、代表性和稀缺性而著称于世。 |
春天的声音
生命发生的声音有些是听不见,却看得见的。某些声音可以在心中滋长,甚至变得很喧嚣,很庞巨,耳畔却没有任何声响。
走在春日迷人的山林小径上,耳朵里很安静,鸟叫虫鸣,风拂雨斜,这些,是不吵人的声音。可是,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流动,仔细倾听!没有一种生命是可以暂时停止运转,停止在生命运河里流动的。
泰国的禅坐大师阿姜查,教导弟子要学习“静止的流水”的心境。弟子们怀疑,世界上哪里有静止不动的流水呢?既然是流动的水,便无法同时保持静止的呀!是啊,既然是声音,便不会有听不见的声音啊!听不见的声音有如何叫做“声音”呢?阿姜查说,那是一种心灵状态。保持一种心灵的静止、安详,并不表示生命与外在的互动会暂时停止;思考在心灵中流动着,智慧容易在其中受孕生成。
我想,世间的表面不能决定所有的状态。在你心中想起的声音,别人能听得见吗?别人心中的声音你又听得见吗?是否有许多声音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
走在春日喧嚣的山林小径上,耳畔清静,蹲下来,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
一株株细嫩的幼苗刚从柔软的黑泥中探出绿色的新芽。在接受雨水的充分滋养之后,他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温柔。未及等待泥土由寒转暖,一株,两株,三株,一百株,一千株纷纷破土而出,铺满每一处柔软的土地。
植物发芽的声音也许听不见,却看得见,领受得到。仔细低头探视每一处被去年的老株残枝所掩盖的角落,假如你听得见那微弱幼苗群起探头的声音:那多如波浪不断涌向海岸的声音,在亘古的时代它们便未曾止歇,一直向未来发音,掀起生命的意志。
我们在春季间上山无疑便会踩死这些探头的意志。即使已经极力小心,审慎地避开每一步可能的错误,然而好些美丽的小生命所展现的强大意志遍布于土地的每一处缝隙,使人不胜其扰。仿佛它们正群集喧嚣地叫着:“小心呀!不要踩死我们呀!不要踩死我们呀!”而我则是被不忍之心逼迫得进退不能,懊恼不已。
从内心涌现的那一股不忍之心,在近年来愈加强烈,使得春季雨水充沛之后的上山日子变得令人不适与心疼。除非必要,或者春日某些特定的华丽太吸引人,否则我宁可满心欢喜地待在家里感谢今年的春雨适时到来,解放我那群干渴一整季长冬的朋友。
日本有一段关于春天狐狸嫁女儿的传说,警告人们春天不要进入森林打扰狐狸的婚礼,否则会遭到厄运。印度有一最古老的宗教在数千年前就体会出春天尽量不出门、若不得已也要打赤足外出的教义。印第安人则在春天时卸下马的蹄铁,也不驾马车出门,以免影响大地的胎气:因为他们相信,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
我则庆幸自己有了这样谦虚的心境!要向大地表示谦敬是一段不容易体会的人生修行。当你听得见春在幼嫩的生命发出的声音而去在意它时,是比辛勤聆听深奥的道理更接近善念吧!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兼具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散文,深刻的生命感悟和诚挚细腻的情思 相融相契,和婉动人。 |
B.文章以“声音”为线索,由写倾听心中的声音,到写感受春天的声音,引出对 大地的谦敬,脉络清晰,形散神聚。 |
C.作者写山林小径,或是“鸟叫虫鸣”,或是“喧嚣”,或是“热闹鼎沸”,目的是以静衬动,表现山林的幽静迷人。 |
D.本文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者心存善念、敬重生命的情怀得以生动形象 |
地表现。
E、“解放我那群干渴一整季长冬的朋友”一句表现了盼望“春雨适时到来”的急切心情,
因为幼苗与“我”皆为自然之子,便有了相怜相惜的手足深情。文章第一段对“声音”谈了哪些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在前四自然段中:(1)说“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这里“滋长”的“真正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2)泰国阿姜查所说的“静止的流水”有什么含义?
(1)答: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五段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热闹鼎沸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文章结
尾所说的“谦虚的心境”“向大地表示谦敬”,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对这种情怀的现实意义
加以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