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十六岁的盛宴
韩昌盛
⑴十六岁那年,我上初三。临近中考时,县一中提前招生。浩子,大淼,北京,还有我和刘海都报名了。结果就考上了。家里人都说继续上,没准中考还能考上个师范什么的,早日吃皇粮。
⑵但我们自认为有了保证,学习不那么用劲了。看着同窗红着眼睛读单词背政治,浩子说得想办法打发一下生活。北京最聪明,互相转转吧,三年同学都不知道家在哪儿!只有刘海有些犹豫。北京就拍他的肩膀,认认门,又不比吃喝。大家都说是,苟富贵,勿相忘。
⑶1992年的阳光很温暖。我们五个人在周末到了北京家,北京父亲是村委会主任。主任家的酒菜很丰盛,有鱼有肉,还有两瓶罐头。看着我们一脸的惊奇,主任就说专门到镇上买的,你们尽管吃。大家都有些激动,因为谁也没有和大人同桌吃饭喝酒的经历,何况主任还庄重地喊着我们的学名,让听惯乳名的我们热血都沸腾了。回来的路上,浩子说我想唱歌,生活太美好了。幸福的歌声就像影子一样随着我们游走。
⑷第二个周末是浩子家。刘海推着自行车时有些迟疑,说还有几道数学题没做呢。北京就夺过车把,你真想考师范?浩子很生气地说,嫌我家没有好吃的?刘海笑了,我们都笑了,浩子家怎么会没有好吃的?他爸是厨子。
⑸果然是一桌丰盛的大菜,有鱼有肉。浩子的父亲还精心将菜摆成各种形状,让人赏心悦目。浩子说我爹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好的菜。他爹端起酒杯幸福地说,那是因为你们都是人物。年少的心一下子就幸福起来。而且这种幸福一直持续两个星期,因为大淼的爸爸竟然烧了一盆牛肉粉丝,虽然粉丝比牛肉多,但足以让大家两眼放光。我妈炸了丸子包了饺子,吃着过年的特产,我们惊人的一致,风卷残云,而且没有空暇说话。
⑹到刘海家会吃什么呢?我们苦思冥想。
⑺到了星期四,刘海竟然还没有正式邀请我们。性急的北京就嚷道,还叫不叫我们去了?浩子和我都绅士地点点头,主要是认认门,吃都吃够了。刘海慌乱地说,该认门,我家不好找。
⑻刘海家真的不好找,我们跟着左拐右拐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他的母亲,一个瘦瘦的妇人,迎接着我们,叫我们进屋,让我们吃花生。北京客气地说,姨,我们来玩呢,不吃东西。那个瘦瘦的妇人就笑,很慈祥地笑,没有好东西,只能吃花生了。
⑼刘海说家里没地方,到村上逛逛。逛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一样的房屋一样的牛棚池塘。但肚子开始鸣叫了,刘海说该吃饭了,我爹也该回来了。
⑽没看到刘海的爹,只看见满满一桌子的菜,有白白的土豆丝,青青的凉拌蒜,当然也有肉,有鱼,浩子不由自主地惊叹了一声,是鸡肉!一句话就勾起了大家的食欲,农家喂鸡,母的下蛋,公的逢年过节卖个好价钱,没人舍得吃。刘海说吃吧,随便吃。我说叔和姨呢?他们怎么没来?要知道在那几家,家长都是陪着我们吃饭。刘海伸筷子,吃吧,我爹说年轻人一起吃,说话方便。
⑾我就起身去喊,父亲告诉我要学会尊重长辈。到了锅屋门口,听见他们在争吵着什么。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
⑿你怎么现在才想起来?是刘海的爹。
⒀我忙晕头了,跟自家吃饭一样,忘记买了。那个瘦瘦的妇人有些委屈。
⒁那你鱼怎么烧的?依旧是埋怨。
⒂我直接放水煮了,这下丢人了。刘海的母亲扯起围裙在脸上擦了一把,透过粗大的芦苇泥墙缝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⒃我默默地回到堂屋。没有回答他们的诧异,我尝了一口土豆,尝了一口鸡汤,尝了一口鱼汤,咸咸的,没有一丝油花。刘海很羞惭的样子,我家炒菜不放油。一刹那,我们都不说话了,像在学校里犯了错误,后悔而且难过。是我们的到来,那位可敬的阿姨杀了鸡,炒了很多菜,让她在穷苦的生活中又费尽了周折。
⒄浩子说,其实,我们家也不怎么吃油,都放盐。大淼说,那天在我家吃饭,我妈心疼了好几天,说一顿抵得上两个月的油了。我使劲喝了一口汤,别说了,还是这汤鲜。大家都说这汤真鲜,多喝两口。
⒅刘海的母亲搓着围裙,有些拘谨地站在桌前,北京就拍脑袋,姨,你别生气,我们吃起来忘记喊你们了。大淼端起盆猛喝一口,比我妈烧的鱼好吃多了。
⒆我们是松了两节裤带才走的。刘海的父亲没有送我们,他说上午打鱼时崴了脚,但我们都恭敬地在低低的烧锅屋里和他握手,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话别。
⒇1992年的阳光依旧温暖。在温暖中我们一下子长成了大人,回来的路上没有人再说话了。只有快到学校时,我忍不住狠狠地说了一句,下星期不准再转了,认真读书。他们都低着头,努力地前进着。
(21)刘海家的午饭,我从十六岁一直品尝到现在。“我们”这一群十六岁的少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⑺段中划线的词语“慌乱”表现了刘海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文章标题为“十六岁的盛宴”,结合全文,说说谁家的午饭最能称得上是“盛宴”?为什么?
探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重建良善社会,得靠底层平民
杭州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的过程中不幸被飞来的铁块砸中,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停稳客车救了一车人的性命,自己却不治身亡。“最美司机”和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因救孩子而断腿的“最美女教师”等平民中的伟大人物,让我们在反思这个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时候,觉得应该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底层。
诚然,今天的世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与人的纽带弱化,社会缺乏互信,这已成为世界通病。有人认为,权力与市场,严重腐蚀了今天的中国社会。笔者以为,我们中国底层普通市民之中,仍然存在传统的美德、责任与信赖的基础。上述事实也说明,中国社会底层存在广泛而深厚的良善社会基础。
有人将良善社会重建的重任寄予我们的知识阶层,笔者不敢苟同。北大教授钱理群直言,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培养出一大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判的是某些知识分子向权力奴颜婢膝的现状。这些年,教育制度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格成长。钱教授这番话不能不让我们追问,在中国,如何恢复独立人格的价值、社会彼此信任这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
数千年来,中国能屡遭入侵而不亡,这有赖士大夫阶级对中国主流价值的捍卫、传承。具有高度历史责任的中国知识阶层引领了近代历次革命。当年的知识阶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独立人格。
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知识阶层容易成为权力附庸、市场奴仆。国立大学成为培养知识权贵的基地。明治维新之后,东京大学成为培养官僚的学府。对此,一个来自地方的政治家创办了早稻田大学,他认为日本不能成为官的天下,应该成为民的天下。他决定在这个大学要培养两类人:一类是新闻记者,另一类是全国的村长。因为他认为,权力不能没有监督,国家不能没有基础。
今天中国面临一个重建良善社会的任务,我们应把希望寄托于普通公众,把更多的精力、热情投放在基层。我们重塑中国地方,应该从中国的传统之中汲取养分,培养公共精神。在这个方面现代社会资本理论值得参考。
什么是社会资本?美国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络。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人们的互利协调、合作。他认为,社会资本其实就是一种道德资源。一个有效的政府,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一个很低的犯罪率,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社会的普遍信任、合作与广泛参与。怎样恢复、重建现代社会的社会资本?答案是推动民众发扬真诚合作的公共精神。
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是汲取了各个地方发展的经验。今天我们面临新一轮更大更艰巨的改革,这场改革需要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基础之上。我们如要发挥地方活力,必须在基层培养类似吴斌这种具有公共精神的市民。一个人具有公共精神,则意味着他并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人,而是把自己认同于一个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整体,以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只有这样的人多起来,那么这时候才再度回归合作、互信、互助的社会。
(节选自《环球时报》)下列有关“社会资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伯特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络。 |
B.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共同促进人们的互利合作。 |
C.社会资本就是一个有效的政府,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一个很低的犯罪率。 |
D.本文作者认为,恢复和重建现代社会的社会资本必须要推动民众发扬真诚合作的公共精神。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美司机”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典型事例充分说明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中国底层。 |
B.知识阶层之所以不能承担重建良善社会的重任,是因为知识分子缺乏责任感,并习惯于权力奴颜婢膝。 |
C.只有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多起来,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回归合作、互信互助的社会。 |
D.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绩,是因为汲取了各个地方发展的经验。重建良善社会,需要有全新的社会基础。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忽视人格成长,培养出一大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B.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独立人格,捍卫和传承了中国的主流价值。 |
C.早稻田大学的创办者希望能为日本培育出权力监督的火种和基层行政人员,以便制约官僚、权贵。 |
D.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往往把个人置于整体中,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 |
经典小说的对话描写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写活一个人物,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见黛玉时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一语三关:即赞美了黛玉美貌、风致;又夸赞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举了她们嫡亲的身份;还奉承了贾母,说她膝下外孙女、孙女个个美丽,那是血缘所致,充分表现了王熙凤是一个伶牙利齿、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的大管家。
请你以此为例,并根据下面人物对话分析《边城》中“翠翠”语言的含义和“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爷爷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
吃瓜子
丰子恺
①从前听人说: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②我以为中国人的三种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叹佩。常见闲散的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从容自由,真是“交关写意!”他们不须拣选瓜子,也不须用手指去剥。一粒瓜子塞进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壳吐出,而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全不费力,可以永无罢休。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由此看来,咬瓜子是中国少爷们的专长,而尤其是中国小姐、太太们的拿手戏。
③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过无数咬瓜子的圣手。近来瓜子大王畅销,我国的小孩子们也都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我的技术,在国内不如小孩子们远甚,只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记得从前我在赴横滨的轮船中,与一个日本人同舱。偶检行箧,发见亲友所赠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开来和日本人共吃。这是他平生没有吃过的东西,他觉得非常珍奇。在这时候,我便老实不客气地装出内行的模样,把吃法教导他,并且示范地吃给他看。托祖国的福,这示范没有失败。但看那日本人的练习,真是可怜的很!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部完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我问他滋味如何,他点点头连称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来。我看他那阔大的嘴里放进一些瓜仁的碎屑,犹如沧海中投以一粟,亏他辨出umai的滋味来。但我的笑不仅为这点滑稽,本由于骄矜自夸的心理。我想,这毕竟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像我这样对于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何况国内无数精通此道的少爷、小姐们呢?
④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⑤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粮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⑥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有删节)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女人们、小姐们咬瓜子的态度温和,那手和头的转侧姿势也窈窕得很,有些妩媚动人,就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令人叹佩。 |
B.吃瓜子是小姐太太们的拿手戏、是少爷们的专长,从他们的吃玩情形以及商店里瓜子的畅销状况中,足见有闲阶级的“消磨”状况令人害怕。 |
C.文章先写少爷、小姐、太太们咬瓜子的才能,再写在我教导下的那个日本人吃瓜子的可怜相,最后指出这种“消闲”法令人害怕,这样消闲注定会亡国。 |
D.作者因旅途寂寥而与那个同舱的日本人共吃瓜子,日本人吃瓜子没有“的,的”的声音,而有一口唾液,还点头连称“好吃,好吃”,真是对日本人极度讽刺。 |
E.小孩子们咬瓜子的手艺也不错,虽然赶不上那些在酒席上、茶楼上的“圣手”,但一定能胜过我在赴横滨的轮船中与我同舱的那个日本人。作者在第③段中写日本人剥吃瓜子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的理解。
丰子恺的散文有构思精巧、小中见大、亲切率真、幽默风趣等特点,请根据本文内容,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性美”透析
李正学
在世界范围内,中性审美实践活动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服装界、演艺界的一些艺术家主导,使“中性”的概念从艺术审美迅速转入到生活完美,在服饰穿着、举止谈吐、行为方式、个性风格及人生境界等许多方面,都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中性美的概念以“性”为基点,以“中”为目的。“性”的原意是性别指向和取向,延展义为存在的性质和内涵,“中”指对立的两个极端、两个部分或两个因素的中间,是一种形式与状态。因此,所谓中性美就是不以单一性存在的、具有适中品质和状态的一种美,是美的多元化、多义性的体现。
开放不羁是中性美的呈现样式。美,不必非得符合年龄、身份、性别、角色,也不讲条条框框。把女性的身体曲线遮蔽在男性谨严凝重的服饰下,并不意味着女性美的丧失,而着女装、染黄发和忸怩作态,也并不暗示着男性美的堕落。美不是外在的具象形式。罗丹说得好:“美就是性格和表现。”在个性化的时代必须突出强烈的自我色彩,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和传统。至于阴柔或者阳刚,那是远在修改之后才需要考虑的因素。
作为一种审美元素,优雅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进步有关,时尚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现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的普及推动大众文化群体形成,影响到社会审美观,就使优雅时尚不仅成为一种能够“见到的美”,而且成为一种可以触摸的“实在的美”(狄德罗语)。一方面,优雅时尚的中性之美,以其合式的动作超越了人们关于静态的“相貌的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中性之美以优雅时尚为风标,也淡化了抽象的“色泽的美”(培根语)的概念,遂使性别特色得以遮盖,“性征得以存立”。
中性美的本真追求是简约自然。“中性”的目的原本就是摆脱“别性”的繁文缛礼,抑或繁文缛丽,创造一个简澹洒脱、舒松流畅的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简约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简约,是使“中性”成为美的因素之一,而自然是生命的本质,是青春的本色,所以“自然总是美的”(罗丹语)。在任何条件下,合乎自然的形式必然是对一切习俗规定的冲破,适合自然的内容也必然是对任情率性所做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性美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人的心理方面,正像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的,每个人都具有一些异性的特征。生物学意义上,男性和女性都分泌雄性和雌性的荷尔蒙;而在态势和情感心理学意义上,男女双方皆具有对方的种种特征。因此,“假如要使人格得到完美的调节,达到和谐与平衡,那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的女性一面和女性人格的男性一面在意识和行为之中显现自身。”可见,中性美不过是一个具体的人表现出了自身潜存的某些异性特征而已。
其次,是社会原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技术参与和智力支持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与E时代,女性在生活工作和身体精神上,都真正实现了与男性基于性别之上的平等。而男性则发现,两千年传统下来的优势已基本消失,迫使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我的性别存在。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中性美能够被社会容纳和接受的大前提。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新世纪以来中性美的流行,与独生子女家庭的广泛存在,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密切相关。传统结构的家庭,会很明显地教育男孩作男性、女孩作女性,而现在的单子家庭结构关系中,这一切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男孩的父母会觉得没有女孩是个遗憾,有女孩的父母会觉得没有男孩是个遗憾,反映在教养中,他们便自觉不自觉地要求男孩子女孩化一点,要求女孩子男孩化一点,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新新人类”的性别审美视域。现代家庭孩子少了,受教育程度因此得到很大提高,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们,是中性美忠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而社会上认可中性行为的人,也多为受过良好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中性美是美的多元化、多义性的体现,因此,它的存在是非单一性的、具有适中的品质和状态。 |
B.个性化要求突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不再拘泥于形式和传统,开放不羁的中性美并不会造成男女性别美的丧失。 |
C.作为一种审美元素,中性美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进步有关,也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 |
D.进入经济时代,女性在生活工作和身体精神上,实现了与男性基于性别之上的平等,而同时男性也开始主动审视自我的性别存在。 |
E.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要求男孩子女孩化一点,女孩子男孩化一点。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中性美的一项是 (3分)( )
A.《红楼梦》写秦钟,说他“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些女儿之态”。 |
B.在欧洲,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出现一种名为“法兰西畸形”的风潮,男人流行穿女装,着香粉假发、花边褶皱、耳环钻饰等,这些女人喜欢的服饰,男人都引为时髦。 |
C.太监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由于“净身”的缘故,他们一般缺乏男子汉的特征,皮肤细腻,面无胡须,说话声音尖细,介乎男女之间,说话时习惯翘兰花指。 |
D.《木兰诗》所歌唱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无比;《杨家将演义》所颂扬的杨门女将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刚烈豪爽。 |
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中性美”的主要审美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发、酷装的李宇春红了;娘娘腔、花短裙的小沈阳火了。女星当‘爷’了;男人变‘娘’了;帅气女生、花样美男成为时下的流行了。”请联系文中作者的观点,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并简单分析它的成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