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 怜惜 |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达:显贵 |
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谨拜表以闻 | B.臣以供养无主 |
C.但以刘日薄西山 |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对有关内容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
B.本文写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以史为鉴,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得谒之谒:请。 |
B.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
C.顾计不知所出耳顾:顾虑。 |
D.臣左手把其袖把:把握,抓住。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丹恐惧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B.夜缒而出,见秦伯 |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皆为戮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其无礼于晋 |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D.而右手揕其胸吾其还也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译: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
翻译句子(每句2分,共8分)
2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8分)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感谢,感恩 |
B.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迂回,绕道 |
C.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犹豫不决 |
D.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呈上奏折 |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函令密访于外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
B.而太祖亦敬惮焉而校计甲兵 |
C.于是罚琰为徒隶而琰最为世所痛惜 |
D.琰虽见刑,而通宾客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 学习不满一个学期,徐州的黄巾军攻占了北海郡 |
B.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倒是个大州啊 |
C.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 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意志 |
D.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起初就学于郑玄,后因战乱饥荒未能学完,归家后以弹琴读书来自娱自乐。 |
B.崔琰在太祖打败袁氏,夺得冀州之际,敢于批评太祖重武力轻民生的行为。 |
C.崔琰推举的杨训才学横溢,品德清高坚守道义,深得太祖赏识,也得到世人的认同。 |
D.崔琰与孔融、许攸等人一样,皆因太祖多疑加罪而死,而崔琰最为世人深深惋惜。 |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长桨) |
C.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 D.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
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 | B.实迷途其未远 |
C.僮仆欢迎 | D.悦亲戚之情话 |
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舟遥遥以轻飏 | B.木欣欣以向荣 |
C.聊乘化以归尽 | D.农人告余以春及 |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C.农人告余以春及 | D.乐夫天命复奚疑 |
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 |
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 |
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史公日: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谴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生:或隐而不一见。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嫠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暖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苟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互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懦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③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玢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注]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陵迟:衰颓。③刑名:刑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修起礼乐修起:整理
B.小者友教士大夫友:结交
C及至秦之季世季世:末世,末年
D.夫齐鲁之间于文学文学:文学作品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世以混浊莫能用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B.学者独不废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讲习大射乡饮之礼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D.未有进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王朝建立后,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但是儒生们也能够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 |
B.司马迁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总是禁不住发出慨 叹,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对几百年儒学兴衰的回顾。 |
C.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受排斥,最终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不过此前齐鲁一带,孟子、苟予等人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
D.到高祖皇帝刘邦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而当时鲁国中的儒生们f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体理了古代圣人的风范和鲁地的社会风尚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2)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