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女 匪 (孙方友)
民国十几年的时候,豫东一带活跃着一支女匪。队伍里多是穷苦出身的姑娘,而匪首却是位大家闺秀。至于这位小姐是如何沦入匪道的,已无从考究。她们杀富济贫,不骚扰百姓。打舍绑票,也多是有钱人家。
女匪绑票不同男匪,她们大多是“文绑”,极少动枪动刀。先派一位精明伶俐的女匪徒,化妆一番,潜入富豪之家当女仆,混上半年仨月,看熟了道儿,定下日期,等外围接应一到,便轻而易举地抱走了人家的孩子。然后托中人送书一封,好让主家准备钱财。
这一年秋天,她们又抱了陈州一富商之家的独生子。那富商是城里的首富,已娶了七房姨太太,方生下这一后嗣。七夫人很有学识,见娇儿被绑,悲痛欲绝,几经思索,便给女匪首写了一封信:
我愿意长跪在您面前哀求,看在上帝的面子上,把孩子安全地还给我,免除我的痛苦。我以一个母亲和你同属女性的身份,请你三思你所做的事对我全家造成的伤害。我要回孩子的愿望比要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强烈,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来换回我的儿子,请你告诉我你的条件。
女匪首看了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很是欣赏,一时来了兴致,便回信一封:
我不愿跪在任何人的面前,我也不愿别人跪在我的面前。我只请求你看在上帝的面上,把我所需要的东西安全地送给我,免除我的人生之苦。我以一个女性的身份,请你理解你我命运的不同!一哲人说:谁都希望不跟着命运走,到头来,命运却又主宰着那么多人!由于命运之神把我推上了匪道,因而我需要生存和向一切富人报复的愿望比要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强烈!我愿意为你保全你的儿子,请你拿出三千大洋来,于本月×日在我随时通知你的地点换回你的儿子!为保险起见,请不要告诉任何人!
那夫人接到女匪首的信,颇为惊讶!她万没想到女匪首竟也如此知书识礼,文采照人!她产生了见见那才女的心情,当下准备三千大洋,等到匪首的通知,亲自坐船去了城东的芦苇荡里。
女匪首并不失约,等观察四下无动静后,便威风凛凛地出现在一只小船上。大红斗篷,迎风招展,于碧绿的青纱帐中,犹如一朵硕大的红牡丹,映衬出眉目的秀丽和端庄。七夫人惊愕片刻,才发现那个曾在她府上当过丫环的女匪正逗着她的孩子玩儿,她那颗悬挂的心才落了下来,忙让人亮出大洋,让女匪首过钱。女匪首笑笑,打出一声呼哨,芦苇荡里旋即窜出一叶小舟,上面有女匪二,各佩枪刀,接过大洋过了数,又箭般地驰进芦苇荡的深处,淹没在一望无际的绿色里。这时候,只见女匪打了一下手势两船靠拢。那女匪递过孩子,交给夫人。可万没想到,孩子竟不愿找他的生身母亲,又哭又嚎,紧紧地搂抱住了女匪的肩头。
夫人惊诧万分,痛心地流下了泪水,对女匪说:“万没想到,你们首先绑走了孩子的灵魂,令我颤栗!”
女匪首大笑,说:“孩子毕竟是孩子,每一个女人向他施舍母爱,他都将会得到温暖!尊敬的夫人,这些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常言说:生身没有养身重!你想过没有,当你抱走你儿子的时候,我的这位妹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夫人抬起头,那女匪正在伤心地抹眼泪,好似有着和她同样的悲哀!
夫人感动了,对女匪首央求:“让这位妹子还回我府当丫环吧?”
女匪首望了夫人一眼,说:“由于她已暴露了身份,我认为不太合适!你若想让你的儿子乐乐地回去,夺回那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可以在我们这里住上几日!”
七夫人秀眉紧蹙,迟疑片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理解“你们首先绑走了孩子的灵魂”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文中七夫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设置“七夫人与女匪通信”情节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作者孙方友被称为“现代蒲松龄”,其作品多有传奇风格,请结合本文内容,从形象和情节两方面对作者的作品风格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为小说的结尾设计一句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需要的话,来明确七夫人的选择,并结合文章举出至少两个理由来阐述你的设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推拿
毕飞宇
沙复明在前厅嚼药,王大夫站在“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的门口,大声喊了一声“沙老板”。王大夫到底走过码头,他没有喊“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这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沙复明从里头出来,一来到门口就开始和王大夫寒暄。
沙老板和王大夫的寒暄很有节制,也就是一两分钟,沙复明就把王大夫带到休息区去了。休息区里鸦雀无声。不过王大夫感觉得出来,休息区坐满了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王大夫愣了一下,笑着说:“开会吧?”沙复明说:“开会一般在星期一,今天是业务学习。”王大夫说:“正好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沙复明笑着说:“老同学开玩笑了——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现在的教育马虎得很,一代不如一代,没法说,跟我们那时候没法比了。”王大夫笑出声来,同时也听出门道来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沙复明给了王大夫十足的脸面。王大夫没顺着杆子往上爬,而是笑着说:“沙老板客气了。沙老板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沙复明不在意人家夸他的手艺,却在意人家夸他的“理论”。他非常在意自己是一个“有理论”的人。沙复明就笑。王大夫这样说倒也不是拍沙复明的马屁,沙老板的确有手段。短短的几分钟,王大夫已经“看”出来了,生意不论大小,沙复明拾掇得不错,有规有矩,有模有样。王大夫放心了。作为一个打工的,王大夫喜欢的事情有两样,规矩,还有模样。
王大夫的感觉是对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有一个特征,不只是做生意,业务培训抓得特别紧。这也是沙复明别出心裁的地方了。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左右都是推拿中心生意清淡的时候。沙复明打工的那会儿,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睡个回头觉。说起上班时睡觉,盲人最方便的地方也就在这一点了。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一闭上眼别人就看出来了。可是,盲人就不一样了,只要坐下来,脑袋一靠就过去了,谁也看不出来。沙复明当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暗地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要求:哪一天自己要是当上了老板,绝对不能让员工在推拿中心睡觉,这个现象必须杜绝。客人都是有眼睛的,如果员工们都在打瞌睡,他们所看到的绝不是懒散,而是生意上的萧条。反过来,利用空闲的时候开开会,探讨探讨业务,前厅的精气神就不一样,是精益求精的气象。气象很重要,它是波浪,能够一传十,十传百。沙复明是打工仔出身,知道打工生活里头的ABC,回过头来再做管理,他的手段肯定就不一样。他知道员工们的软肋在哪里。所谓管理,嗨,说白了就是抓软肋。
沙复明带领着王大夫在推拿房里走了一遍,每一个房间都走到了。王大夫对沙复明的盘子已估摸出来了,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不算大,可也不算小了。如果王大夫的资金没有被套住,他的店差不多也能有这样的模样。这么一想王大夫就难受起来了,手指头的关节噼里啪啦又是一阵响。
最后一个房间看完了,沙复明后退了一步,把推拉门关上了。王大夫知道,关键的时刻来到了,谈话马上就走入了正题。沙复明的语调是抒情的,意思是,老同学来助阵,他由衷的高兴,由衷的欢迎,所谈的内容却是平等。王大夫懂沙复明的意思,虽说是老同学,他王大夫在这里和别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性。王大夫干脆把话挑明了,轻声说:“这个,老板放心,我打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既然王大夫把话都说到这儿了,沙复明就搓了搓手,说:“那你就去添置一点东西,生活必需品什么的,我马上打电话到宿舍去,给你清理床位。”王大夫拍了拍沙复明的肩膀,沙复明也拍了拍王大夫的肩膀。沙复明提高了声音,说:“沙宗琪推拿中心欢迎你。”
王大夫侧过脑袋,不解了,明明是“沙复明推拿中心”,沙复明为什么要说“沙宗琪推拿中心”呢?
“是这样,”沙复明解释说,“这个店是我和张宗琪两个人合资的。我一半,他一半,可不就是‘沙宗琪’了么。”
“张宗琪是谁?”
“我在上海认识的一朋友。”
“他现在在哪儿?”
“在休息厅呢。”
“我还没去看望人家呢。”王大夫说。
“没事,”沙复明说,“时间长着呢。什么人家我家的,我跟他一个人似的——他在开会。”
王大夫仰起头,做了一个“哦”的动作,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大夫的推拿手艺非常好,但因为自己资金紧张,不得已来到自己同学沙复明的推拿店打工,尽管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B.沙复明带王大夫来到休息区后,当着休息区的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地对王大夫说“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员工技艺的不满。
C.尽管沙复明的推拿店不算大,有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然而他拾掇得有条有理,有规有矩,这表明沙复明是个懂管理的人。
D.沙复明对推拿店严格管理,他经常在上班的时候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盲人推拿师在上班期间睡觉,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E.小说通过对沙复明和王大夫两位盲人推拿师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展现了他们体现世态人情的日常生活,揭示出他们敏感、细腻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部分,王大夫为什么不称呼沙复明“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王大夫“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8分)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③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中划线词语“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作何理解?
你认为第①段“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分别比喻什么?
第③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
②布斯在其论著《小说修辞学》中,根据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将小说的叙事方式分为人格化的叙述和非人格化的叙述两种。人格化的叙述指的是作者或叙述人经常介入故事,在故事叙述中直接现身说法的叙述方式。与余华同时期或较早的中国当代作家采用的大多为人格化的叙述方式——伤痕和反思作家经常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主观评价或政治宣言。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则一般不介入故事,而是隐藏在幕后。现代作家尊崇的,是后一种叙述方式,他们认为加强逼真感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减少作者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正如布斯所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直接向读者说话,避免写任何会提醒他是在读小说的语句。”巴赫金也说:“小说语言在不事模拟讽刺、不表讥笑的情况下,它也宁愿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冷静地叙述。”
③这种颠覆传统叙事,冷静、抽离的非人格化叙述被余华所继承并推向极致。余华在创作谈中写到: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人,而努力避免另一种叙述态度,即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即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个人经验转换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余华所指的无我的叙述方式便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叙述模式。作者退出了作品,作者与作品之间设置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在讲故事时,永远“保持着那种冷静、客观、自制,对大痛苦与大悲哀无动于衷的外表,一副绝不悲天悯人的旁观者逍遥姿态”。这个第三者自作陈述,而排除任何一种价值判断,甚至除去一切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这种叙述的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显然是非主流的,余华正是通过这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向人们认可的传统叙事手法进行挑战。
④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中立性、公正性和冷漠性等明显特征,无论所讲述的事件是如何的残酷血腥,他始终是平静而沉着的。他以细腻的笔触将一切的残忍冷静地刻画出来。在《现实一种》中,叙述者细致地展示了山岗的遗体被医生解剖的过程。在《古典爱情》中,叙述者绘声绘影地叙写了菜人被肢解的惨状。残酷的迫害几乎成了余华小说的顽念,细节的冷静描绘更加加重了残酷的压力。叙述者由始至终扮演的是一个置身事外、不动声色的“局外人”,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不寒而栗的细节。他用一种很从容的节奏来正面叙述,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一切似乎笼罩在一种祥和之中,但实际上却发生了一个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余华的叙述语言是平静安宁的,但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事件是暴烈而混乱的。无我叙述方式的使用造成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严重剥离和断裂,构成了小说内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读者在阅读余华小说时感到极为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余华正是通过叙述方式的革新颠覆传统的叙述模式,同时也瓦解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中对自己深信不疑的种种信念产生疑问,与作者共同面对这些困惑。
从原文看,下列对“无我的叙述方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让作者退出了作品,在作者与作品之间设置一个第三者。
B.让第三者来讲故事,不作任何一种价值判断,除去一些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
C.是一种非人格化叙述模式,叙述者隐藏在幕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
D.是一种非主流的叙述方式,写作者冷漠、残酷、自私,距离的控制上较冷静客观。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阐述距离控制在余华作品中的表现,接着总结余华笔下的世界及其作品母题的特点,最后指出余华作品的叙述方式是极为冷漠的。
B.第二段从布斯对现代小说叙述分类入手,进而介绍了人格化与非人格化这两种叙述方式,并引用相关言论对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加以阐释。
C.第三段先指出余华是怎样继承并发展非人格化现代小说叙述模式,接着对在中国文坛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的这种叙述模式的内涵加以阐释。
D.第四段先概括余华先锋小说中叙述者呈现的特征,接着引述事例对其作品叙述方式革新所带来的作用如构成小说内部张力等方面加以阐释。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政治宣言是人格化叙述方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叙述方式要求作者和叙述人常常介入故事。
B.现代作家大都认为,减少作者的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是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用来加强作品真实感的唯一策略。
C.余华笔下躁动不安的世界与第三者没有夸张、没有渲染的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形成了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
D.革新传统的人格化叙述方式,能瓦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对自己坚信不疑的信念生发疑问,从容面对困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