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村面貌即将迎来新一轮巨变的标志性事件。……国家信息中心学者徐宏源说,“这势必会对城乡统筹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宋振远、邹声文、张旭东《划时代的决定——写在废止农业税条例之日》
材料三 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党和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农村采取的什么土地政策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3)根据材料二,指出2005年国家在农业方面又制定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党和政府制定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始终重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但在1958年我们却犯了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这是什么错误?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进入近现代,中法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革命篇】
(1)在近代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法国和中国分别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两次革命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这两次革命中,法国和中国都颁布了纲领性的法律文件,文件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两次革命结果的相同点是什么?
【道路篇】
(3)中国通过什么措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制度?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
(4)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成为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作出的新决策是什么?
【思考篇】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17世纪英国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确立了什么政体?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发生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大变革是什么?
(2)俄国通过哪次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了摆脱困境,1921年列宁进行了什么改革?
(3)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了什么改革?特点是什么?
(4)你对上述内容有何感悟?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经过28年艰难探索,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中国命运。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联系所学内容,请概括各阶层的救国方案。试举两例
(2)中共的建立与早期革命斗争,以苏俄式革命道路为蓝本。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分别是什么?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以城市为中心发动哪些武装起义?试举一例
(3)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他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开创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4)中共的探索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遭遇怎样的严重挫折?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共独立解决内部军事和组织问题,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以来,日本侵华战争破坏了两国友好关系,对两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陆军部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刘涛《中国崛起策》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
——《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三:2013年,安倍内阁谋求通过强化日美同盟及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对中国实施多边牵制。中日钓鱼岛争端继续陷于僵局,中日摩擦和对立向多领域扩散,外交、安全关系紧张,贸易、投资减少,国民感情进一步恶化……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挑战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否定战后国际秩序,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局面。
——《日本蓝皮书(2014)》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日本通过什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在第二次中断和干扰中,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日报》社论认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和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三中安倍内阁的行径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怎样的局面?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就如何改善中日关系向安倍内阁提出建议。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独立之间的关系?(2)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从蒸汽机的产生到原子能的利用,人类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哪一国? (2分)它使人类进入到什么时代?(2分)
(2)图一中的发明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又把人类带进了什么时代?请举出这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一种交通工具。(2分)
图一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电灯泡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 知识经济给现代社会带来哪些现实的影响?(请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点,1分 )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2分 )
(5)简要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认识。( 3分 )